2005年11月16日

另闢策發會不如信任立法會

另闢策發會不如信任立法會

前港英政府有一種手段叫做「行政吸納政治」,政府設立一些沒有真正的權力的諮詢機構,讓有影響力的精英擁有些虛銜。對被委任的人來說,多一個銜頭也是政府對他們身份的一種肯定,當然也樂於接受任命。最重要是加入建制之後,就算不誓死效忠政府,也會因為身份問題而有所顧忌,減少公開批評政府。

行政吸納政治的手段,在幾十年前還管用。現在社會資訊流通,加上民選代表的出現,委任的精英無論如何都缺乏認受性。雖然香港是一個仰慕精英的社會,可是民選代表中亦已孕育了不少新一代的精英,諮詢機構也淪為政府製造支持聲音的工具。現在政府有大大小小的法定諮詢機構四百個,可是來來去去都是由五千六百個水平參差的所謂精英所壟斷。

再委任一百五十三名精英加入擴大了的策發會,對香港來說究竟有甚麼意義?特首曾蔭權表示,策發會可讓更多人反映市民意見,從而減少社會震盪。「減少社會震盪」絕對是可圈可點的一句。如果真的相信策發會可以為香港出謀劃策,這種想法未免太過單純。現行架構下,政府行政機關完全壟斷了政策的制訂,根本不容許有多元的政策競爭,策發會成員討論的仍然是政府所主導的建議,在這樣的局限之下,又可以有甚麼突破性的思維?

由政府行政機關提出的政策,多數在大方向上傾向政府更多的干預。香港有不少問題都衍生於官僚過份的干預。雖然偶爾有撥亂反正的時候,但更多的情況下,官僚只會想出更多更多的干預,去糾正此前的錯誤。如果讓行政壟斷政策的制度繼續下去,政府的根基只會日復一日地惡化下去。

香港有不少立法會議員,特別是功能組別的所謂獨立議員,雖然手握實權,但在政策討論上,幾乎完全依靠政府官員所提供的材料,將立法會貶成諮詢機構。

政府如果真心希望將香港的政策水平提高,就應該將制定政策的權力下放到立法會,而不是無中生有另起爐灶。現在政府行政機關根本沒有尊重立法會在憲法上的地位,往往要在政策的最後一步,才將文件交到議員手上。而且在基本法的限制之下,立法會議員根本不可能提出有實質內容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立法會又如何可以真正發揮的審議政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