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4日

退稅不如減稅

退稅不如減稅

若按照現在的經濟情況來看,香港有望提前達成滅赤的目標。坊間已經有傳言指,政府正考慮以退稅或提高免稅額,來粉飾一下太平盛世。無論政府採取那一種方法還富於民,都一定會博得市民掌聲,但從香港整體的長遠利益及財政穩健考慮,最可取的方法其實應該是落實永久性的減稅措施。

三種方法之中,提高免稅額的方法是最不可亦最不實惠。若政府將個人免稅額提高,此舉無疑只會令更多人跌出稅網之外。過去幾年政府都一直抱怨香港稅基狹窄,更加以此作藉口為引入銷售稅鋪路。姑勿論這稅基狹窄是否一如所指會對香港公共財政造成結構性的威脅,政府理應不會反其道而行,收窄個人入息稅稅基。

所以若政府認真考慮以免稅額的方法來處理未來的盈餘,最有可能出現的形式將會是透過各種不同選擇性免稅額,例如個人進修開支免稅額及居所貸款利息,來取悅負擔比較大的中等收入家庭。毫無疑問,這些免稅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不少家庭的負擔。可是不少研究結果都指出,免稅額對真正影響整體社會行為只有些微影響。換言之政府若希望透過免稅額,來促進某些社會政策,成效絕不明顯。最根本的問題是,政府不應該干預社會的自由運作,所以此等選擇性的免稅額,比提高個人入息免稅額更不可取。

稅收得來的錢,本來是市民的收入。市民如何使用自己辛苦賺取到的血汗錢,政府不應該限制,亦不應該干預,所以在原則上退稅絕對比免稅額的方法可取而且來得實惠。而且從退稅的錢最終會以不同的形式回流到經濟體系之內。

事實上退稅亦等於政府一次過將一筆巨額資金注入市場,只不過是請近七百萬香港人代為監督這筆錢的運用。無論是投資抑或消費,這些額外的經濟活動的成本效益,都必然會比政府開支的成本效益高,甚至乎有市民會索性將退稅得來的錢儲蓄起來,這樣做至少也會令香港的銀根鬆一點,也會一定程度上令資本市場活一點。

以一次過的退稅來處理未來的盈餘,本來是甚為可取的辦法,可是政府何不藉此機會更進一步,系統性地落實永久性的減稅措施。

事實上,無論是消費抑或投資的決定,都會將未來的經濟情況考慮在內,一次過的退稅並不會構成社會整體的行為改變,但是永久性的減稅措施卻可以根本地鼓勵更積極的消費和投資。減稅亦不一定會令政府的收入減少,事實上當整體生產力提升帶動增長,政府的收入甚至有可能增加,唯一的分別是市民的負擔卻減少了,這種「一家便宜兩家」的做法,政府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