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日

覆舟恩萊

舟說︰

「有次審計署批評醫管局購了一部機器,一年只會使用兩次、只有兩個用者,卻花費數十萬,浪費公帑。

醫管局的醫生反駁,莫說有兩個病人需要那部機,就算全港只有一個,仍都要買。

有朋友贊成醫管局的講法,但有朋友說那兩個病人何不用自己能力到有儀器的地方求醫,相信那裡的醫療效果會更好。到底醫管局的講法可不可取?」


答︰

先搞清楚幾個根本的假設︰

1. 假設了只有政府的醫管局才會有資源去買那部機器,或者私家醫院負擔不起那副機器,又或者是不合成本效益,所以私家醫院沒有購置那副機器;

2. (更廣泛 / 隱含的假設) 私家醫院的服務貴,公立醫院的服務平,若單靠私家醫院,貧窮大眾為因為負責不起而失去接受醫療的「權利」,所以就算全港只有一個病人,仍都要買這副機器

不過,這些都仍然是政府想當然的理論。

由於政府公營醫療氾濫下的 Crowding Out,令到表面上好像上述的兩個假設好像理所當然。事實上,世界上無論多重要的產品 / 服務,只要 Supply 可以 in the long run 因應調節,沒有甚麼東西會長期地貴,就算那產品需要牽涉極多極繁複的供應過程,今時今日市場的 sophistication 已經遠超很多人的想像。

私營醫療好像很昂貴,原因是大多數的醫療服務都已經被醫管局包攬起來,餘下來的市場空間,不是非緊急非主要的醫療(例如︰激光糾正近視,磨皮整容等),就是政府因靈活度不足而趕不上的服務(例如︰婦產科)。

這種 Crowding Out 不但出現在醫療市場,也出現在教育,來日再談。

事實上私家醫院的這些服務是成本也比政府的低。例如孕婦的產前OSCAR檢查,在仁安醫院的價錢是$1300,在威爾斯的價錢是$1100,前者沒有納稅人的補貼;後者是醫管局醫院中更是RGC補貼的研究項目,若沒有這些資助,我想在威爾斯做OSCAR的價錢必定更高,不過現在可以肯定的是,私家醫院的服務比公家的仔細貼身,試想想若更多的醫療服務是由私家醫院去提供,整體的服務水平和效果會有多大的改進空間。

x x x x

說遠了。回到那機器的問題,我們要問︰究竟我們要以最有效的方法去為病人治病?還是要那台甚麼不知名的機器?

若答案是前者,那麼是否要把機器買下,其實不是核心。事實上,很難想像甚麼的醫療器材,才會只對有一兩個人有用。除非說牽涉到的疾病非常少見,又或者是在香港是非常少見,每七百萬人中只有三兩人有這種病,所以有關的機器不會在香港找得到。

若這是實情的話,香港也找不到處理這種病的專家,把機器弄到手,也不一定可以幫得到病人;為甚麼不去將買機器的錢,用來將病人送到有真正專家的地方去治療呢?

若以上引述的醫管局醫生的說法屬實,那這位仁兄是將「錢該怎樣花」和「是否值得花」兩個問題混淆了。

x x x x

要明白為甚麼醫管局醫院喜歡買者買那,將預算裡的每分每毫都用盡,就要明白政府官僚的 budgetary process,和官僚的競爭模式。

1. 每年預算了的資金,用不盡的明年便要被收回,而且下次要再提高預算額也更難;

2. 得到越多的預算,其實也代表權力越大,權力越大升職的機會越高,升職的機會越高,醫療官僚個人的收入也自然越高;

3. 越高的預算額,通常跟「需求」有關。善意者通常四出尋找「需求」,就像上述的那位醫管局醫生。更經常見到的就是,管理不濟的部門(又或者在醫管局編制中的所謂「聯網」),因為資源調配不善,人為地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增加了這個官僚部門要求更多預算額的籌碼,也變相助長了劣等管理文化的出現。

在市場,管理不善者被淘汰;在官僚,不善管理卻被正面回報。也解釋了為何公營的甚麼甚麼,服務水平傾向較差,不過成本卻比私營的更高。

說遠了,對醫生官僚來說,病人跟來年的預算額一樣重要,if not more important。

x x x x

醫療界有很強的保護主義,叫病人到外地就醫的話,很難從醫生口中說出。

大家還記得腦部受傷的警員朱振國嗎?朱振國的家人希望國內的腦醫凌鋒來港,以當年醫治鳳凰衛視主播劉海若的高壓治療法為朱振國帶來一點希望,結果被廣華醫院一拖再拖,最後還不是要在傳媒的壓力下醫管局才願意讓朱振國試一試?

究竟香港的醫療制度是為了病人而設?還是為了保著港大中大醫科生的鐵飯碗而排擠其他地方的畢業生?

另一例︰前菲律賓總統 Estrada 曾希望在香港的一家私家醫院做一個 Hip Replacement 的小手術,因為菲律賓的設備實在太過落後,不過他本來屬意一位美國的外科權威教授為他進行手術,私家醫院也願意租出地方,反正是做生意罷了。

可是,香港的醫療官僚偏偏因為操刀者是外國人故刻意留難,結果人家便被迫用本地的醫生。

美國的外科權威在港為一個外國人操刀,香港的醫療壟斷也看不過眼,這不叫保護主義叫甚麼?

x x x x

事實上,整個醫療市場之中,最貴的是醫生,其次是藥,最便宜的其實是器材。醫生的人數被嚴重抑制,藥則被藥管官僚抑制了競爭,器材則因為管制比較寬鬆,不過仍然是有所限制,所以說不上便宜。在整個醫療市場之中,數十萬元的器材,莫說私醫院,比較有規模的連鎖醫療集團也賣得起。

就算那副機器是上億元的新科技吧,在財務安排之下,香港幾家私家醫院也一定能夠負擔,而換轉成每個病人的醫療費用,大概每次治療平均成本約為10000元左右(假設︰每天十名病人,每月運作25天)。

上億元的醫療器材,我也不知道有沒有。不過,病人經常要使用的都不是通常這個價位的器材,所以,假設器材是千餘萬者,每次使用的價錢,約莫是1000元左右。貴是貴,不過絕不是完全無法負擔。至少比癌症藥 Glivec 等便宜。 若是有醫療保險的人,那就會容易負擔一點,若有幸被企業醫療保險照顧,那就更加輕鬆了。當然,若是長期病患者,那甚麼保險也沒有多大意思。

問題仍然是︰就算這筆錢值得花,也不一定代表要將機器買下來。跟私家醫院合作,向有經濟需要的長期病患者提供醫療補貼也是可行的辦法,又或者以時段租用的方式去使用這台機器,說不定資源應用的效率會比醫管局一整套地買下機器來得有高。

醫管局說把機器買下來便是盡了對那一兩位病人的責任,他們忽略了的是,可能這位病人希望在其他地方醫治,又或者其他的方法醫治。事實上,公營醫療常常假設了病人是沒有選擇的空間,也沒有選擇的智慧,那種善意的強制醫管局當然也看不到。

x x x x

題外話(1)︰所以有人說要政府負擔上這類長期病患者的醫療需要,而且沒有人會因為希望享受政府的醫療令自己患病,所以 demand side 不會有 distorted incentive 的問題。

另一類要政府照顧的病人,就是那些危疾 / 意外者,因為不相信市場者會認為病人在極度局限的時間內,除了 information asymmetry 的問題,也有 bargaining power 的問題,所以避免有病人被「奸詐」的私營醫院「剝削」,政府也要負上救急扶危的責任。

事實上,information asymmetry 是很人為的現象。近來有私家醫院的醫生跟醫務委員會打官司,為的就是這打破資訊壟斷的問題。私家醫院醫生說賣廣告是言論自由的問題,醫務委員會不淮醫生明碼實價賣廣告,辯稱是「專業道德」的責任。

究竟是甚麼人嘗試在人為地將醫療市場的競爭壓抑?是所謂的專業團體?還是那以利潤為先的私家醫院呢?

當醫生說要做些甚麼甚麼,理由是要為病人好,我聽的時候總會帶 a pinch of salt。

伸延閱讀(1)︰蘋果批:知情權不容侵犯 醫委會應回頭是岸

x x x x

題外話(2)︰醫生是其中一個最敵視市場的專業,想知道原因嗎?

伸延閱讀(2)︰Anti-Capitalistic Mentality, Ludwig von Mises

x x x x

總結 + Insight︰

1. 要醫那些少數的病人,不代表醫管局一定要把機器買下;

2. 就算假設是長期病患者,也不一定代表要公營醫療去負責所有實際的治療過程,私營醫療其實可以在更具效益的情況下提供服務,省下來的資源要來為其他病人服務不是更理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