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0日

民主2012的藍海戰略

藍海戰略(Blue Ocean Strategy)是05年出版的一本商業類普及讀物。既然說明是普及讀物,這本書講的戰略也不是甚麼高深的道理,它標榜的口號︰ “Don't Compete with Rivals. Make them irrelevant”。這種說法其實跟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同出一轍,不過洋教授寫文章,包裝得平易近人,競爭被簡化成紅海和藍海兩類︰紅海者,同一個範疇內,鬥快鬥多鬥平;藍海戰略,就是要開拓新市場,發揮「人做我唔做」的創業精神。

香港的民主派在政策層面,一律傾向支持政府更多的干預,套用藍海戰略的分析方法,就是沒有充分拓展民主的藍海市場。眾民主派在政治光譜上極之相近,擠擁在一起既沒有發揮協同效益,反而在爭取曝光的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磨擦,社民聯3.18搶咪事件便是一例。

左傾立場嚇怕選民

經過二十多年來這些社會主義民主派的口號轟炸,仿佛民主跟自由市場不可以並存,仿佛要爭取市民支持必定要爭取更多的干預。當然,我們知道這絕對不是事實,可是香港不少人都將這個幻象當作事實,這個謬誤甚至被扭曲成阻礙民主發展的最大藉口。香港其實有不少人原則上不抗拒民主普選,但被民主派的左傾定位嚇怕了,唯有改投政治上保守的自由黨和其他獨立人士。事實上,3.25的公投實驗中,支持梁家傑作特首的票有64%,但支持2012普選的票卻高達91.72%,說明了支持普選的人不一定認同民主派今次的政綱。假設所有支持梁家傑作特首的人都支持2012普選,那麼民主派的左傾立場其實排拒了近三成的選民,這便是民主派的藍海市場。

我無意在此追究為何過去香港民主發展無法更進一步。不過,展望將來,民主派就必須要好好檢討定位的問題。相對香港的民主派,親北京保守陣營分工清晰,最左的有工聯會,中間偏左的有民建聯,中間偏右的有自由黨。雖說功能組別扭曲下親北京保守陣營才有能力操控立場會,但事實上它們在直選的表現跟民主派也最多是六四之比,而且自由黨一直未有真正在地方直選投入資源,長此下去,民主派自我邊緣化的問題只會日見嚴重。。

福利社會不再吸引

事實上,民主派既定的思維,認定了民主是執政的手段,而最終的目標是要透過干預來達到福利社會的一套。民主派的成員,大多是六十至八十年代長成的一群,經歷了當時殖民政府在房屋、教育和醫療等的不斷擴大,甚至本身也是受者之一,自然對福利社會有所嚮往。

問題是到了2012年,香港的新一代又會怎樣看福利呢?政治運動最大的推動力,就是大學生和剛投入社會的青年人。2012年,正是經歷97後連串政府失效長大的一群投入社會之時,這群人不再對福利社會有同樣的憧憬,民主派那套凡事政府解決,未必再有吸引力。以教育為例,這一代人對教育制度的不滿,絕非七八十年代香港教育百花齊放時可比,所以今次民主派打十五年教育,不但捉錯用神,更給人不知現況的感覺。

上周的《壹蘋果直播》,我問梁家傑2012的策略。他沒有正面回答,只說3.25後民主工作小組會進行檢討。當然,我希望他們會想到回歸後的深層次意識形勢的改變。事實上,梁家傑自己也說今次年青人的參與不夠,我想除了選舉辦公室未有積極招募,也跟民主派政綱不夠貼近年青人有關。事實上,3.25公投實驗中,曾蔭權得到的意向票比梁家傑高出了17%,我想這一點民主派務必要好好反省。

拋去包袱才能致勝

過去十年英美最矚目的兩個政客克林頓和貝利亞,成功都是建基得到於爭取自己所屬之政黨以外的支持。 克林頓的民主黨和貝利亞的工黨,都是中間傾左的政黨,但是他們的致勝之道,正是拋去舊有的左派包袱,大膽擁抱自由市場經濟的現實。事實上,爭取民主跟擁抱自由市場經濟並沒有衝突,民主派要改,就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