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日

由檸檬茶到勞動節

沖一杯檸檬茶,誰不會?檸檬茶,其實來去都是水、茶和檸檬吧!就這麼簡單,不是嗎?試想想,自來水要經過多麼龐大的供水系統,當中又牽涉到多麼複雜的基建和建築物料,每家每戶的水龍頭才有食水的供應?檸檬和茶葉,由種植到收割,有多少人力土地牽涉當中,之後又要經過多麼轉折的供應鏈,背後又有幾多鮮為人知的學問呢?

所以說檸檬茶是奢侈品絕不為過,只不過現代生活往往令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源源不絕的自來水、超市貨架上只賣一個幾毫的檸檬,和不過十元八塊的茶葉,這些物質上的充裕,令我們的生活多了選擇,也讓我們可以享受到像檸檬茶這種既不飽肚,又不解渴的奢侈品。

就以自來水為例,雖然是古羅馬時代的產物,但時至今日世界上仍只得一半人享有自來水供應的方便。市場得不到法制保障的落後國家,通常就是沒有清潔、穩定食水供應的地方,兩者的關係又豈是偶然?要知道,不少國家的自來水供應是由民營企業負責,而自來水供應的基建、建造和各種物料也難免要由市場提供。面對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更有不少人提出了水源的產權界定可以扮演的角色。在香港,雖然食水供應由政府包辦,但嚴格來說我們多年來跟大陸的東江水供應協議,又何嘗不是一種市場的商業行為?當年落後的香港,曾經想過以海水化淡來保持戰略上的自給自足,可是這種不切實際的反貿易思維,最終仍被現實否定,那又何嘗不是自由市場的讀本教材?

市場與檸檬茶有共通點

茶葉和檸檬,就更加是市場之下才享受得到的產物。中國人的飲茶文化歷史久遠,但還是多得貿易將之發揚光大,茶也成為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全球化的符號,才出現了各種的飲茶方法。檸檬本來是入藥的材料,表面上看來實在沒有甚麼重大的農業生產價值,若全世界是在計劃經濟的統治之下,檸檬可能早已成為受保護的物種了。幸好,我們生活在一個錯綜複雜的自由經濟網絡,茶葉和檸檬也成為了隨處都買得到的日常生活商品。

沒有自由市場,要沖一杯檸檬茶又談何容易!

不過,就算有水、檸檬和茶,要沖一杯上好的檸檬茶,當中的成份和比例也大有學問吧!水多茶少檸檬少,倒不如喝白開水。茶太濃,苦。混錯茶葉,味道又不對。多放檸檬,酸澀蓋過茶香,脆食檸檬好了。

市場其實跟檸檬茶一樣,可以簡化成幾樣基本因素的組合。不過當中的微妙關係、複雜程度又何止千百倍?勞力、土地和原材料,看得見也觸摸得到,一般人也容易理解;技術和管理、創業精神和資本,都是抽象的概念產物,稍為大意一點便會被忽略。

打個比較粗淺的比喻︰自來水系統的建造、檸檬和茶的種植方法、沖一杯檸檬茶的秘訣、茶餐廳水吧的管理以至包裝檸檬茶工廠的運作,都是技術和方法;茶莊與檸檬果園主人、茶餐廳老闆等的投資和所承擔的風險,就是創業精神和資本。最終大家見到的,就只有水、茶和檸檬,可是享受的卻是背後各種技術和管理方法、創業精神和資本的共同成果,市場就是這種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混合,可惜後者往往被忽略。

市場成果勞工也得益

追溯人類歷史,文明的進程,驅動力大多來自概念產物的更新,而不是勞力、土地和原材料的增加。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不可顛倒,那套以歷史唯物主義作口號的馬克思主義,不但倒果為因,也扭曲歷史。時至今日,雖然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幾個,可是這種思維卻成為了左派那一套抽離理論的基礎;工會仍然相信資本和技術剝削勞工,而不是提高生產力,仍然以為工人要團結起來抗爭,要靠由上而下的法律來限制老闆的剝削。

今天的工會,仍然要求最低工資最高工時,收入提高的理想背後,也就是要將勞力成本提高,不過沒有相應地提高生產力。難道市場不可以自然轉向以更資本密集的模式運作?難道工會希望企業聘用更少工人,甚至將可以遷移的運作都外發?又或者工會還有更多的要求,包括反對自由貿易、反對資本的流動,只不過時機未到,未有宣諸於口?無止境的限制和政府干預,最終不就是計劃經濟嗎?

事實真的有如工會想像般單向而灰暗嗎?勞工的身份,在銅板的另一面,不是在享受資本和科技帶來各種便利的消費者嗎?更有效的管理、更發達的社會、更便宜的產品,真的對勞工一點好處都沒有?

喝一口檸檬茶,享受市場的成果,也反思勞動節遊行背後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