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好朋友送了一套中央臺的紀錄片《大國崛起》,急不及待看了好幾集。後來才知道香港也有電視台將轉播權買了下來,從宣傳的頻數看來,這套片將會在輿論圈子中引來早一場討論。
話說,在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了集體思會,討論自15世紀以來世界上九個主要霸權的興衰史,期後這種集思會在其他級別黨政部門進行,而這套公開播放的《大國崛起》,可以算是這系列集思會的有中國特色的公眾咨詢吧!
對香港人來說《大國崛起》系列,最能引起共鳴的應該是講述荷蘭崛起經過的《小國大業》。跟香港一樣,荷蘭國土面積細小,人口也不多,曾經是一個漁港,後來依據造價低廉的船隻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演變成一個以貿易為主的轉口中心。富有的荷蘭市民,在十六世紀從貴族手裏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建立起一個獨立於皇權的聯省共和國。就算今時今日,以用財富換取獨立自治的思維,仍然是極之超前。
聯省共和國成立之後,荷蘭人也曾將主權交予西班牙的菲獵二世,不過後來因為西班牙皇室強加於荷蘭的宗教迫害和苛徵重稅,荷蘭人終於發起了獨立戰爭,至1648年的韋斯特發里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荷蘭成為了獨立的國家,而大多數史家亦以1648年作為現代國際關係的開端。
在荷蘭獨立戰爭的八十年當中,經濟及國力的增長一時無兩。1602年荷蘭政府以公開集資的模式,成立了東印度公司。這間世上第一家聯合股份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衍生出來的還有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現代銀行的制度、以及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荷蘭也憑藉這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在17世紀成為的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國家。
雖然今天的荷蘭不再是甚麼霸權,不過那又有甚麼關係?荷蘭的人均國民生產值仍是世界上首十名之內,基本上也維持傳統的開放形經濟模式。不過,在這個逾半土地在水平面下的國家,全國也只得不足70萬人受雇於農業,可是全國的農產品出口總值,竟然只是僅次於美國和法國,排行世界第三。有如此高效及富足的經濟體系,霸權不霸權實在不大重要。
事實上,整套《大國崛起》中,可以算得上對世界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的只有荷蘭、英國和美國,其他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德國、日本、俄國和蘇聯,盡其量在軍事及政治上對歷史發展發揮過影響力。從另一個層面分析,荷蘭、英國和美國,不但是現代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的先驅,也長久維繫了它們各自的經濟實力。
歷史的洪流中,甚麼只可以曾經擁有,甚麼才是天長地久,不就已經清楚說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