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0日
新生命帶來的希望
妳來到這個世上只不過幾小時,也許這封信對妳說太沉重。可能妳要在十年後,甚至二十年之後,才明白到這封信的內容。但爸爸覺得要將現在心中所想一一清楚記下來,等日後妳會明白為什麼妳的爸爸對自由這麼執著,因為由今天起我所做的每一事,都是為了妳而做。
幾個小時之前,妳尚未來到這個世界,爸爸陪伴著妳媽媽,待產室的電視不斷重複著曾蔭權辭職去參選特首的新聞。妳知道嗎?這位曾先生非常的了不起,他幼年時家境清貧,但憑著他的努力和聰明,最終他闖出了一番事業。其實這位曾先生的其他弟妹也一樣出色,個個都獨當一面創造了香港的奇蹟,我想他們的父母也一定感到十分安慰。
澄澄,妳不要誤會。爸爸不是要妳走他們一樣的路。妳只不過是一個幾小時大的嬰孩,爸爸對妳期望再高也不會想得這麼細這麼遠。其實當妳媽媽懷孕之後,我們都經常討論到妳的未來,爸爸每一次都和妳媽媽說,我只想妳未來可以做妳喜歡做的事,能夠以自己的能力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其實在這幾天,爸爸心中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由一個很聰明 (但有少少迂腐)的法理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提出的。他說:「假如你出世之前,有一位仙子讓你為自己即將生活的世界定出法則。你可以隨意釐定任何法則,而且這些法則會一直在你及你的子女有生之年繼續下去。可是這無上權力的唯一條件是,你不知道自己出生究竟後是貧是富、是男是女、是否健全、是否天資聰穎、還是愚蠢魯鈍。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如何選擇?」
爸爸在妳出生之前都以為,這個問題應該有兩答案。第一個答案是:「讓所有人擁有一樣的財富,一樣的生活,一樣的教育,社會上的人都不用競爭,也不可以競爭。總之在這個平均主義的世界,一個人無論生來的條件怎樣,最終都會生活在一樣的環境之中。」
問題的第二個答案是:「讓所有人生來的條件怎樣,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來爭取所想擁有的,沒有人有義務去幫助其他人去爭取任何東西,更沒有人有義務去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在這個世界,一個人就算生來條件一樣,最終要自己去選擇要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
從表面上看,第一個答案描繪的世界很美好。可是想深一層,在這樣的一個世界,做人有什麼意義?記得我剛才說曾先生的父母應該為子女感到安慰嗎?爸爸相信,曾先生的父母高興的,是看到自已的子女都能夠將潛能盡量發揮。所有父母都無條件去愛自己的子女,但是想沒有什麼比看到他們做到想做的更加安慰。
澄澄,在第一個世界中,人們失去了自由。這個世界是不容許妳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為父不想看到妳活在這種世界。爸爸希望妳可以接受到妳喜歡的教育,可以學自己喜歡的科目,可以在學成之後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可以照自己的喜好組織自己的家庭。
澄澄,可幸妳生在香港這個地方,這裡雖然未算盡善盡美,但是總比世界其他地方好得多。爸爸有不少朋友在其他國家在改革他們的政府,希望他們也能夠成功,因為這樣可以製造一點壓力,令到香港更加自由。現在妳知道為什麼為父對自由如此堅持。因為只有在自由的社會,妳才可以真真正正的活出生命的意義。
爸爸和媽媽都不知道妳會不會特別聰敏過人,更加不知道妳將來的喜好。在自由社會裡,這些都不要緊,因為只要妳肯為自己的喜好努力,妳已經無負於自己,算是活出了生命的意義。至於其他世俗的榮耀,亦只不過是錦上添花。爸爸希望妳要明白,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像曾先生般方叫做成功,當然無人會保證所有人最終都能夠達到理想,但至少過程中所有人都公平比拼,自由社會裡每個人最大的權力是忠於自己,自由社會亦賦予每個人一樣的環境追尋理想的空間。
所以妳要學會尊重別人和妳不一樣的喜好,不一樣的人生目標,不要強加自己的一套在別人的身上,努力過不成功不要氣餒。為父不是什麼仙子,爸爸亦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和另外的兩位世伯創辦獅子山學會,希望可以為了未來妳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妳知道嗎?妳的名字叫李澄,跟「里程」同音,是妳媽媽想出來的,意思是妳加入我們的家庭代表了一個新的里程。
2005年5月26日清晨
2006年2月9日
覆 Daniel
Daniel︰「我們能否單單顧及經濟效益而忽略一些維持社會穩定的基本因素?」
Simon︰由此至終,我的出發點都不是「經濟效益大晒」,甚至沒有說過一句像「一切以經濟效益為先」的論點。可能是閣下先入為主地想我以此作出發點,但是我可以由衷說一句︰經濟效益不是我的首要考慮,甚至不是次要考慮,更不是次次要考慮。
Daniel︰「是否需要顧及一下對低下階層的照顧」
Simon︰我只是想喚醒大家明白一點︰政府從來都不是財富再分配的一件工具,以政治手段去進行財富再分配亦未曾成功過。我們不可以忘記一點,政客和官僚都只是從自身利益出發,遠的不說了,看看羅范椒芬吧。請不要迷信政府的能力,也不要以為政客和官僚有超凡的道德操守。
Daniel︰究竟作為一個「自由人」,應該以怎樣的方法和角度來平衡經濟效益和社會穩定 / 社會公義?
Simon︰先說穩定。這是一個對社會結構的錯誤假設 - 假設社會是有可能達至絕對的「穩定」。為什麼我這樣說?因為一旦深究「穩定」是什麼,這個前提便不攻自破。
表面的解釋,會說一個「穩定」的社會沒有 (1) 因矛盾而產生的暴力 [註︰暴力指廣義的理解];(2) 因改變而產生的不安 [註︰純粹心理上不安 (anxiety) 的理解]。
可是我們要承認 (1) 政府的存在,其中一個最 undisputable 的功用,是要將暴力以理性的方法由政府壟斷,從而達至對社會在「穩定」上的功用。可是,這並不代表暴力不存在,詳見 Foucault。自由主義者 (Libertarian) 並不一定是無政府主義者,不過要理解為什麼自由主義者會接受開放社會的概念,這一點絕對是關鍵。
說到底,自由主義者認為政府的權限應止於廣義的暴力泛濫,而其他意識形狀的主義則認為政府可以將壟斷之後的暴力用於其他方面︰例如財富再分配。但這一點跟政府最重要的功能,即消弭暴力泛濫,有嚴重違背,所以難以支持。
(2) 改變是存在於市場之外的一個現實,沒有市場改變仍然存在。
Daniel︰就說說學卷制吧!
Simon︰另行文解答。見明天蘋果日報。
Daniel︰混合經濟學和公共行政的角度來研究政府政策
Simon︰以經濟學去解釋公共行政,還有公共選擇學派理論 (Public Choice Theory)。如果從理論的緊密性,Public Choice 比其他學說更 robust,我全力推荐 Cato 出版的 A Premier on Public Choice。簡單一句,就是為什麼政府往往未能以公共政策達到「公義」及「穩定」等目的。
Daniel︰本人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第一篇。我們寧願要透過個人努力去力爭上游,也不要生活在一個長官意志式的共產世界。但問題是,過份提倡經濟效益,沒有社會公義和穩定,每個人真的有公平的機會去力爭上游嗎?現在,我們的社會真的有足夠階梯去讓我們公平作賽嗎?
Simon︰是否每個人都有公平的機會去力爭上遊,這要視乎你是否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而且,如果市場不是一個最公平的平台去讓每個人去競爭,政府以人為地建構的社會能嗎?要記著,社會永遠都有既得利益,而既得利益亦會出盡所有力量去抗拒挑戰。市場的本質,是「大衛打敗哥利亞」,學術的說法就是 Creative Destruction,詳見 Schumpeter 及 Mises,所以市場也是人類有史以來已知最開放公平的一個競爭平台。
在政治平台的競爭,視乎那是否一個開放社會,暴力的出現比市場來得更普遍亦明顯。這是亦馬克斯主義者所認同的,惟一的分別是他們認為「革命者」有過人的道德標準及能力,去將暴力的使用「正義化」。但是革命的結果是否「公平」,那問題我留給 Marxist 去答,也有歷史去為我佐證。
Daniel︰最後,本人想以John Rowls's "A theory of Justice" 一句作結:社會應是一個互惠合作的團體,而不是一個彼此競爭、弱肉強食的野蠻狀態。所有社會經濟上的不平等必須建立在差異原則下,承認人的差異性,使較差階級能得到照顧,如此他們才有繼續留在體制內的動力。
Simon︰自由主義者不談公義,因為這個道德命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個概念空洞。Rawls 嘗試提出 Justice = Fairness 也無補於事,亦沒有跳出 Tautology 的框框。
Rawls 在左派有非常高認受性,他所謂「承認人的差異性」這一點其實是將「階級」這一個想法現代化罷了,所謂的照顧,其實也是一種「控制」,套用左派的說法,這是「反動」的。
有一點必須指出,競爭不等於弱肉強食,合作也不等於摒棄了個人的利益。Rawls 是誤解了「競爭」和「合作」。
**** **** **** **** **** **** **** **** **** **** **** ****
最後,有一點要謝謝閣下,我一直在想要以些什麼題材做我博士課程的主題,我想我找到了。
"A Hayekian Refutation to Rawls Propositions - Why Individualism Cannot Exist in a Rawlsian World"
在小女出生後寫的那一篇文章,其實也是回答 Rawls 的命題,解釋為什麼他的立論可以有另外的結論。那是我至今最滿意的一篇,以這個題目去做博士生研究,也算是送給小女的一份禮物吧。
暫覆
Simon︰古典的有 Wealth of Nations,不過又長又艱澀,我自己其實都是跳讀算數。中文有《道德經》,短,不過古古怪怪,我也不求甚解地讀過便算。我認為 John Locke 的 Treaties on Government 應該一讀。 史記的《貨殖列傳》亦十分有啟發性。
現代的「必修」︰Hayek 的 The Road to Serfdom 及 Mises 的 Human Action。奧國學派中其實也有流派呢,就像太極拳中也有陳家和楊家。
其實讀書只不過是想省時省力,不用重覆前人的思想工作,如果太過用心反而不合乎經濟效益。今天讀兩章,明天另一卷,日積月累便自成一家。 我覺得讀書像練武功,多看幾家的套路,找出異同就想想當中道理,其實也十分好玩。
先不用花錢買其他,Libertarian 有本精讀,是 Free Press 出版的,在 Cato 和 Liberty Fund 的 website 都可買到,書名叫 The Libertarian Reader ,這個 「The」一點不差,USD$22 已經包羅萬有。 Amazon 有售
當你覺得自己對 Libertarianism 一知半解,也不要抗拒看其他意式形態的著作,看不明白的跳過便算,有一天你會發覺有些論點,看不明白不是自己的問題,有時候可能是作者的問題。
Daniel︰其實世民兄你讀書主修是甚麼?你的職業又是甚麼?
Simon︰大學時本來修經濟和政治,不過入錯了學校,所以變了主修 Warcraft,自修經濟和政治。後來讀了個法律及公共政策的碩士,其實想回頭也沒有真正認真讀過什麼。
反而和朋友吹水時悟得更多,就像好太極推手的過程一樣,和你吹水也是練功夫。
現在的工作是寫社論和財評,其實這個 Blog 是交報社的稿,不過我也將平日的寫作當寫 Blog 般看待。
Daniel︰如果自己想學習怎樣分析經濟環境,如政治氣氛或一些突發事件對利率的變動,甚至怎樣對整個社會經濟帶來連瑣性影響時,自己應該從何入手?
Simon︰這個問題很深。其實我每次都從 what if not 開始,嘗試去 falsify 一個既定的看法,如果發覺暫時未能 falsify 的,就先當做事實看待,不過心底裡仍然準備隨時可以 falsify 這個看法。
看似很煩,習慣了便很自然。
Daniel︰其實,自己是一個主修精算的大學生。但老實說句,自己對投資和宏觀經濟分析這兩方面的興趣更加濃厚。我想未來精算只是自己的一個踏腳石去認識這個金錢世界。金融才會是自己的事業發展。敢問世民兄可否給予自己一些意見和方向?如果想操練自己看事物和作分析時深入和宏觀些,我可以在空餘時怎樣作準備?應專攻那方面的知識?
Simon︰經濟走勢,除了實際的宏觀因素,還有那無可能捉模的心理因素。前者讀 Austrian School 和 Monetary School 的材料基本上已經可以有不錯的掌握,後者要親身感受 (這是我自己炒作多年的結論)。就好像駕駛一像,感覺是很重要的。亦有可能是花在市場的時間多了,將理性分析的過程 encapsule 了,我自己不懂分辨。
還有一點,試試經常懷一股「創業心」,那對我有個人成長有最大的影響。
三覆 Daniel
Simon︰唉,以市場原則辦學是洪水猛獸嗎?三人成虎,三人成虎!我建議你 Google ︰ James Tooley,他寫的 Reclaiming Education ,裡頭有「私校」為發展中國家最窮的人服務的實例。唉!我是有點倦了。
Daniel︰漏了問你一句,究竟你是如何做資料搜集的,為何你經常可以找到這樣詳細和深入的資料做backup?
Simon︰Google + Wiki
Daniel︰其實,關於自由主義上,還有一個問題。自由主義強調尊重和保護每個人的自主性和所享有的自由。所以在他的教義當中,亦會支持同性婚姻、娼妓合法化、賭波合法化、大麻合法化等。
Simon︰問題是,將這些行為非法化,就等將對付這些行為的工作交給政府,是懶惰的態度。
自由主義者反對以政府作為 Oppression 的工具,不過你自己走上街,教育下一代,賣廣告...... 等,是閣下的自由,正如他們也有他們選擇的自由。要令到人們接受某一種意識形態,這是每一個人的任務,不是政府的任務。
記得你問我民粹主義泛濫的問題,我的答案也是︰Win the share of voice in the market place for ideas。記著!主張什麼都是你的自由,不要因為社會壓力而怕,你的看法可能政治不正確,但是絕對不會有違自由主義,只要你不要動用政府的 coercion power。
Daniel︰反問一句,作為父親的你,你願意你的孩子生活在這樣的世界當中嗎?對不起,自己思想真的很矛盾。
Simon︰如果你認識我的真人,你就知道我看不過眼的事還多呢!不過我不會走去要求政府將這些行動非法化,一是我去「教育」這些人,一是我去「逃避」這些人。
Daniel︰我明白自由主義要求把娼妓合法化等事物規範是要間接地高舉個人自由,即不受法律規範。但對要求政府不要在婚姻下定義,個人有一點不明白。如果政府連這些基本定義也沒有,許多權利(如夫婦所生兒子能減稅等)不是反而削減了嗎?又或是,根本連這些權利都不需要呢?
Simon︰婚姻的關係,跟其他人際關係,都是早終人類有歷史之始,那時還未有政府呢!政府可以有定義,但不可以強行禁止其他人有超越定義的關係。有不少國家是會以刑事法對待同性婚姻,但是否讓同性婚姻享有什麼「福利」就是另一個問題。權利,有 positive rights 和 negative rights 的分別,有不一樣的 implications。
同性戀者如果不介意享不享有什麼福利,只求同住生活有性愛,在房門後發生的事沒有人管得到。
你也知我對福利的立場。接著你心中的問題,也只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你看,這不就是證明了安全網會越提越高越多人一頭栽進去!」
2006年2月8日
假如沒有貨幣
教科書話:「假如沒有貨幣的話,種菜的如果要食肉,但食肉的要食魚。那麼種菜可能要先找到織布的,帶著布匹換小麥… 最後找到一條魚去找他要的肉。當中有好多好主觀的討價還價,過程又繁複又慢又無效率。」教科書講得太過簡化,教壞細路。
人類從一開始便是群居的動物。既然人類從一開始便是群居,一人對一人,一物換一物換的交易的就不是這麼簡單。群體的生活,意味著人類在原始族群社會已經有簡單的分工,而且狩獵捕魚生育哺乳,誰做什麼怎樣做全部由族群領導決定。當原始的族群接觸越來越多,暴力衝突亦越來越多。結果有些族群便殲滅,有些族群被兼併,有些族群卻越來越大,亦有些族群採取較和平的對外態度。大的族群中的活動漸漸變得複雜,族群的領導亦無法逐一指揮當中族人的活動,加上族群之間的交往,亦促使了原始的貿易。
族群的領導既無法逐一指揮族人的活動,取而代之的是某種粗放形的社會組織。社會最上層的領導不再直接參與生產,有些主導迷信神秘主義,有些壟斷武力的使用,進而發展成統治階層,這就是現代政府的前身。族群次級的族人控制牲畜奴隸,從事生產的族人,要向統治者貢獻成果供養他們,這就是最原始的稅收。
族人脫離了領導的直接指揮,活動的複雜性大幅增加,除了農耕漁獵之外,還有釀酒等原始工業,更人開始製造專造供統治階層享用的神器禮器手工藝等新奇有趣的物品,這便是市場經濟的雛型。交易的物品除了食物牲畜奴隸,也有那些新奇有趣的物品。事實上食物牲畜奴隸在有剩餘的時候,便可以用作交易。古美索不達美亞便有人開始以儲??來進行交易。另外一些文明,族人以那些新奇有趣的物品作交易,也成為了另一類原始的貨幣 (token money)。
這個階段的文明,以現代的觀點來看完全不能接受。所有古代社會都有一共通處,就是階級制度。人的身份由出生背景來決定。無論是語言、信仰、生活習慣、甚至服飾都成為分別階段身份的工具,階級流動性更加是天方夜譚。
貨幣跟市場經濟可以說是在同時出現,沒有貨幣市場經濟根本無法運作。套用制度經濟學的用語,貨幣的出現大大減低了交易費用,買賣的人只要一方有貨幣便可以促成交易。貨幣的另一個最大的功用是讓人開始積存財富,沒有貨幣財富只可以由牲畜奴隸土地來代表。維持很多的牲畜奴隸土地財富成本高昂,現實情況也只容許非常有限度的財富累積。貨幣和貿易讓經濟活動專門化 (Specialize) ,也促生了工匠技師藝術家等職業。技術階級的出現,打破了舊有一套「人力 (Labour) + 天然資源 (Land) = 產品 (Product)」 的經濟模式。工匠技師藝術家有的最大資產 (Capital) ,不是人力,是技術 (Skill)。這些以技術謀生的人,不再須要受制於土地及政權的限於,技術的需求也令到不少有特別天賦的奴隸有機會逃離奴隸身份。
由人類出現到發明最原始的貨幣,之間相隔了數十萬年。貨幣出現之後的數千年,人類發展便開始以幾何級數的速度上升。明文開始雖然統治階層權力興替不絕,亦偶有農民的起義。每一次的權力轉移,只會建立新的貴族班子,但權力的架構仍然維持下去。
真正推倒人類古代階級社會制度,是資本的形成。貨幣既是交易的媒介,亦是累積財富的工具。當財富開始累積,人便開始進行借款和投資。投資是將資源集中,然後分配到不同的經濟活動中,盡量放大成果的價值。當投資的活動越來越頻繁,運作資源的方法和知識便越精密,亦成為了工業的雛型。工業的發展是將人類從蠻荒走到現代的最重要一步。工業發展讓更多人可以擺脫畜牧耕作等活動地理限制的束縛。越來越多人到其他地方工作,人口的流動令統治者無法繼續以古老的方法管治,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政府的官僚運作。
跟隨著工業革命之後的二百年,人類社會以更快的加速率發展。商業成為了大多數人的主要謀生活動,但另一方面人類使用天然資源及人力的效率亦大大提高。生活質素的改善,亦令到人口激增。事實上貨幣促使資源使用的效率一直提升,亦將人的外在枷鎖逐一解放。首先是原始部落式經濟的消失,然後是奴隸制度的瓦解,之後是工業的發展讓人選擇更好的居處。
如果沒有貨幣,經濟運作完全變得沒有可能:沒有財產的積蓄,便沒有投資活動,更沒有工商業的活動沒有貿易,人亦因此被地理因素限制。這一連串的關係,令分工生產的制度瓦解,也將人類帶回部落式的生活。另一個可能沒有貨幣的社會,是完全的共產主義烏托邦。兩者的共通點是:「誰做什麼怎樣做全部由族群領導決定。」
沒有貨幣,人類沒有文明,人沒有自由。
2006年2月7日
點解香港人要讀海耶克?
海耶克 (F A von Hayek) 這個名字在香港並不算得上家喻戶曉,他的大作《通往奴役之路》更加是小眾讀本。
這本書寫在第二次大戰末年,當時納粹德國已經兵敗如山倒,海氏所擔心的是歷史會重演,新的暴政會在未來危害世界的安全。反思德國的歷史,他發現德國的暴政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建成,而是一步一步逐少逐少地由內至外演變出來。開始的時候政府推行計劃經濟,之後便是極權統治,最後變成軍事侵略。這個發展進程並非出於偶然,而是一環接一環的因果鏈。他認為世界和平的先決條件是要讓保障個人自由,限制政府擴張。
《通》在戰後廣泛流傳,使不少人反思自由的可貴。英國人費沙 (Anthony Fisher) 讀了《通》有極大的覺悟,便向海氏請教挽救自由社會的方法。
海氏著費沙不要從政,反而建議從根本著手,在社會上孕育自由的思想。費沙便依建議創立了經濟事務研究社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並在接下來的日子繼續在不同的國家成立政策智囊機構。
智囊機構除了向政府政客授計,推動市場主導的政策建議,更重要的任務是走到人群宣揚自由可貴的訊息。英美在八十年代的改革,以及共產政權在九十年代的變天,都有賴這些政策智囊機構經努力多年的貢獻。
《通》點題的第一句,是「將此書獻給政黨中的社會主義者」。
去年立法會選舉期間,獅子山學會便曾經對各候選人進行一項調查,嘗試找出香港政治圈的主流立場,發現雖然幾乎所有的被訪者都口頭上支持自由市場經濟,但我們發現若以100分為絕對支持自由市場經濟的指標,香港政客的平均分只不過在35分左右,換言之香港的主流盡其量只可以算是中間偏左。中文大學劉兆佳和關信基教授在90年代一項研究發現,逾半數香港市民支持價格管制、財富再分配、甚至保護主義。市民的取向與香港主流政治的左傾,有互為因果的關係。
為了香港的未來,是時候將多年以來積下來的福利主義清理一下。不知道那一個大文豪創造了「福利」這個詞語,但肯定這個招牌令政府看似和藹可鞠,幾乎令人忘記,所有極權政府開始的時候都有滿口仁義慈悲為懷,但最終都逃不出「絕對權力帶來絕對腐敗」的結局。
雖然香港只得丁點大小的地方,但我們年複一年站在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系的頂點,甚至海氏都遺憾未能在有生之年到此一遊,可見香港實在並非浪得虛名。
當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都在仰慕香港的自由,我們對他們不但有極長遠重要的影響,也有道德責任出來以身作則做好榜樣。不要忘記自由榜第二位的只不過是個家長式強權社會,我們絕對不可以沉淪成新加坡。
海氏的《通》不難讀,還不快點到書店買本?
2006年2月6日
抗疫要靠市場和傳媒力量
抗疫要靠市場和傳媒力量
毫無疑問,若禽流感演變成人傳人,那當會是對人類的一大挑戰。正因為面臨的任務是如此艱巨,我們更加要做總結過去的教訓,避免當年讓非典型肺炎肆虐的錯誤再一次在香港發生。
沙士疫潮初期,特區政府竟然為了形象而封鎖信息。當時的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一方面為了疫症的稱呼大費周章,另一方面企圖隱瞞實情,主觀地以為可以穩定局勢,所以雖然疫情已經在擴散中,政府仍然公開說香港並沒有爆發非典型肺炎,一直要到疫情發展到不可收拾,才被迫和盤托出事件真相。
疫潮的轉捩點,是當市民主動向 sosick.org 提供疫情的最新資料。市民掌握了有用的訊息,也學懂了如何減低染病機會的方法,疫情便在個多月之內減退。若特區政府在沙士疫潮初期沒有隱瞞實情,讓市民能夠及早提高警覺做好準備,是可以減輕不少人命傷亡。政府希望隱瞞實情以穩定局勢,結果帶來更多的混亂,亦不必要地延長了疫情,也白白地斷送了許多無辜市民的生命。天災造成的破壞往往被人為因素擴大。
過去幾十年來,「萬能慈悲政府」幾乎成為了一種盲目的迷信。市民將政府看成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危機應變中心。可惜政府關心的從來當並非疫病本身,而是有關疫潮最終對香港形象和聲譽造成的影響。而且在危急應變的安排及管理上,政府更加未必能夠事事勝任。
政府不信任市民和市場,這種錯誤思維其實就是香港社會未能迅速應變的原因。除了訊息發放之外,市場在調配資源方面發揮的功能,亦遠比政府那種由上而下的官僚機制來得有效。沙士疫潮初期,曾經一度出現口罩短暫缺貨的現象,價錢亦被炒高。當時的確有不少假道學對這個現象口誅筆伐,認為國難當前商人應該不計成本造福社群。結果歷史證明了這些道之士見識膚淺,要不是價錢能夠自由調節,市場是無法一星期之內解決了短缺的問題,而口罩的價錢迅速糾正過來。
相反在非市場的環境下,特別是醫護前線人員的物資分配,可以見到資訊錯配的現象比比皆是。若當時特區的大政府心癮忽然發作,決定以配給的方向去分發口罩,相信到疫情過後香港人仍然未能得到應有的配給。事實上,其他的物資例如消毒藥水這些平時需求甚低的產品,生產商在非典期間亦能迅速應變,在疫情後不到十天,市面上已經差不多是到處可以買得到廉價方面的便攜裝消毒藥水。
現在香港社會普遍寄望政府作為對抗禽流感的主力,這將會是一個致命的錯誤。事實上,除了前線醫護人員勇敢面對疫情,市場和傳媒才是真正在背後提供著協調及補給支援,遇到非常情況政府更要讓市場和傳媒發揮力量,反其道而行只來帶來嚴重惡果。
2006年2月4日
國企化窒息香港旅遊業
早在六十年代旅遊業界已經不斷游說政府以公帑支援發展這個行業,當年財政司郭伯偉果斷拒絕。原因是一個行業若無法自行生存,就算在公帑的哺育下亦只會畸形發展。
可惜郭伯偉的智慧董建華學不到。特區反而向一直跑在香港後面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學習,大叫甚麼港甚麼園的口號。特區政府在打造這些鴻圖大計的同時,其實已經向國際社會宣布︰只要別有用心的人,手上一份精美的計劃書,加上懂得政府架構的門路,可以在香港做無本生意。幸好這些利益輸送大多有頭無尾,可是始終仍然讓數碼港和迪士尼得逞,兩宗官商勾結足夠敗壞香港的自由市場根基。
當全世界都知道香港庫房的大門原來沒有上鎖,試問還有人會以真金白銀投資嗎?政府以公帑干預市場,整體的私人投資自然會減少,這是驗證歷史得來的答案。事實上,就民營企業的管理有多完善,又豈能跟庫房匹敵。結果任何行業一旦加入國營企業,民營市場就會發展遲緩,當市場萎縮,剩下的空間惟有被國營企業壟斷,所以有遠見者像郭伯偉都會拒絕以公帑干預市場。
國營企業面對的是政治主導的環境。以香港迪士尼的情況為例,管理層的最大目標是不斷的擴建,那管旅遊的人數有多少,反正有政府公帑的作後台,就算遊客人數達不到指標,亦無損主題公園的存在價值。當然,若能以事實證明擴建的迫切性,對於爭取政府提早分配資源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試問又有甚麼比將旅客拒諸門外更能反映擴建有迫切的需要?「土生土長」的海洋公園學會這套路,要政府注資一開口便是五十億元。
試問在完全不計較成本效益的環境下,誰可以在香港以正常的運作模式開辦主題公園?除非特區政府以公帑注資,相信任何一家主題公園的營辦商都不會有興趣到香港投資。亦有理由相信,世界上有更多別有用心的營辦商仍然盤算如何進入香港庫房掘金。相信當年董建華政府跟迪士尼公司談判的時候,沒有想到官商勾結的結果,竟然是將整個行業的發展空間完全扼殺。
在自由市場社會中,任何企業爭取更多資源的方法,就是透過更有效的營運,賺取更大的盈利和吸引更多的投資,這亦是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試想想自六十年代以來,對旅遊業貢獻最大的行業,有那個需要以公帑投資才可以立足?香港曾經是購物天堂,是因為自由貿易政策令貨品選擇多價格低;香港曾經是美食天堂,是因為對食肆的監管少,無論甚麼人只要煮得一手也都可以一展所長。若香港早在六十年代便開始以公帑干預香港旅遊業發展,香港不可能會成為甚麼購物美食天堂。
向來國企所滋生的種種問題,對應方法只得盡快將之民營化。亡羊補牢尚未為晚,特區政府應該從速訂下目標,將兩個主題公園的擁有權在市場上出售,免得像迪士尼般的國企進一步窒礙香港旅遊業的發展。
2006年2月3日
國企主題公園令香港蒙羞
政府以公帑拍攝了五輯《優質服務.致勝之道》的宣傳片,請劉德華先生重複又重複地告訴港人︰「今時今日這樣的服務態度不合時宜。」毫無疑問,這系列的宣傳片非常成功,現在差不多每次香港人遇到晦氣的服務,都會想起劉德華先生親切的面孔和友善的忠告︰「要客人開心,自己又開心,當然要用誠懇親切的服務態度待人!」
在八十年代到過國內旅遊的香港人,都會記得那種「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服務態度。本來此等不文明現象,早已跟國有企業一起被淘汰。可是號稱「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系」的香港特區,卻竟然將國企這種社會主義遺物從垃圾堆中掘出來,要每個香港人平均承擔二千大元的成本興建國企主題公園,也同時將本來在歷史書中才找得到的國企式服務態度,再次呈現在旅客面前。
香港人其實早在迪士尼試業時領教過混亂和羞辱,當時輿論厚道地解釋鬧劇只不過是試業期的磨合,要給予機會讓主題公園管理層去調節。現在過了「十.一黃金周」,也過了聖誕節的本地遊客高期,有關的營運部門早應對不同情況有一定的掌握和準備。
過去兩天,迪士尼在新春佳節出現要旅客吃閉門羹,充份體現了國企那種不思進取的劣根性。私營企業營運不善,最恰當的懲罰就要它們眼白白看見顧客流失,讓股東去決定怎樣對待不思進取的管理層。當然,以盈利為營運指標的企業,亦未必可以任何時候都滿足到每個顧客的需要,可是服務水平再低的私營企業,也不會氣燄地侮辱手上拿有效入場券的人客。派負責人道歉交代、送上飲品和禮物、安撫等候大閘外苦等的遊人、安排退票和回程交通、提供其他的娛樂節目等等,難道這家世界有名的主題公園管理公司連這樣的安排亦不懂嗎?
跟所有國企一樣,香港迪士尼管理層最大的經濟誘因不是顧客再次惠顧,而是想盡辦法去爭取更多的資源去擴張,所以在主題公園正式開幕之前,它的管理層亦已經要求政府再投資第二期、第三期,亦不斷放出風聲要跟首爾上海合作再興建主題公園,換取更多談判籌碼。
香港已經勢成騎虎,難道特區官僚肯承認百億投資只換來一個教訓?他們沒有這份政治勇氣和見識!最諷刺是特區官僚反智地將香港旅遊業的前途,跟迪士尼的發展捆綁在一起,將全盤希望寄託在一個「國企」主題公園上面。結果旅客對迪士尼的惡評就變成了對香港的惡評。政府枉費公帑宣傳服務精神,卻因為一家「國企」破壞了外地人對香港的美好印象,對酒店、飲食和零售業默默耕耘的從業員公道嗎?
一個渴望擁有國企主題公園的政府,是不應該為最自由經濟的虛名而沾沾自喜!像迪士尼、數碼港和西九龍,計劃時官僚和既得利益者當然可以將話說得漂亮動人,可是現實永遠都是殘酷的︰若私營企業辦不到或者不願意辦,由政府和國企去辦只會做得更差!若果走錯了國企一途,出路就只有「民營化」三字,香港人亦不應該浪費更多血汗錢來填補這個國企主題公園的黑洞,特區政府還是快快將這個尾大不掉的香港迪士尼股份賣出,讓投資者去督促他們改進,學習劉德華先生所推廣的「誠懇親切的服務態度」!
2006年2月2日
熱心大衛打低哥利亞
話說市場上永遠都有恐龍公司,佢地唔單止大,重要阻住市場發展。不過自由市場入面,永遠都有新公司去挑戰恐龍,呢的係市場既自然現象,叫做創業。
創業者永遠都係要面對財雄勢大既對手,情況就好似故事裡面既大衛對哥利亞。當然,用一鋪蠻力去鬥冇話唔得,但係俾人打到遍體鱗傷又怪得邊個?當年大衛打低對手,靠既係睇準哥利亞既眉心命門射一粒彈珠。創業者面對大財團,一樣要快而準,唔可以用死力。
今日利世民要講既故事,係美國紐約一間叫做Glaceau飲品公司既發跡史。話說1996年初春某一日,有個34歲既後生Bikoff,屋企廚房搵左支樽裝水黎飲,剛好佢又想補充維他命C,就順手一片汽水餅含響口,忽然間佢就諗︰「點解樽裝水唔可以有維他命C?」一個諗頭就開始左呢位仁兄創業路。
八年變出三億營業額
市場上咁多產品,其實非酒精類飲品都算係最難開拓市場既一種。一來市場戰線長,3歲到80歲都可以係顧客,目標太多反而好難重點推銷;二來飲品分銷成本極高,如果超級市場賣重要畀上架費,真係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三來對手財雄勢大,汽水界有紅藍陣營分庭抗禮,單係廣告開支已經係天文數字。
Bikoff睇準健康市場,知道有一班人嫌汽水冇益樽裝水冇味。開始既時候佢挨家挨戶去求小舖頭幫佢賣佢發明「健康水」。佢明知「健康水」同汽水冇得揮,所以特登要求舖頭老闆將佢「健康水」放響其他樽裝水旁邊。結果呢個策略非常成功,Glaceau八年內已經成為一間營業額三億五千萬美金既公司。邊個話大衛打唔低哥利亞?
同Bikoff合作過既人,都話佢既優點係魄力充足,而且夠膽試新鮮方法。最重要係佢對人好有誠意,同佢合作既人最終都做埋朋友。原來做生意同做人道理都係一樣,要有好奇心有熱誠,打低哥利亞唔係難事。
打倒教育福特主義!
曾經叱汽車業大王福特(Henry Ford)說過這樣的一句︰「顧客想要甚麼顏色都可以,只要他們想要的是黑色(any colour, as long as it's black)。」當時美國福特壟斷世界汽車業,當然亦不用去為顧客的真正需要費索思量。
曾幾何時主流思想的確誤以為大量生產抑制成本的福特主義,是管理手法的典範。可是自從日本汽車業興起,以創新和追貼顧客的需要打敗僵化的美國汽車業,福特主義已經是工商管理教科書中的反面教材。
明白市場運作的人都知道,市場競爭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顧客的需要。當然時至今日,政府和被政府庇蔭的壟斷行業仍然繼續沿用福特主義過時的一套。因為既然市民沒有選擇的餘地,無論是甚麼次等貨色都要默默承受的時候,又有誰會去為市民提供選擇?
香港的教育制度,何嘗不是壟斷的犧牲品?當資訊科技的發展令到世界變得愈來愈開放,當精通兩文三語是港人的獨特競爭力,官僚卻反其道而行硬性規定學校以廣府話教學。究竟這種官僚規定對教學質素提升究竟有多大的幫助?最諷刺的是,官僚承認並且接受少數精英學校繼續以英語授課,而且每年無論學生、家長、老師和辦學團體都在追逐英語教學這超然身份的時候,種種現實不都說明了硬性推行廣府話教學違反社會的需要!要不是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一個龐大的壟斷,這種反自然的政策又怎可能得到執行?
開放教育市場的最大原因,並非要教師放棄對教育的堅持,更不是要教師工時更長。競爭,是驅使教師更了解家長和學生需要的動力。競爭,是要教育有更多的變化。教學語言只不過是其中之一,可以變化的元素還有課程的內容和評核學生成績的方法,誰說這些環節沒有改進的餘地?只有教統局的官僚才會認為現行的課程和公開試是最適合學生的需要。
請每一位教育界的朋友撫心自問,你們滿意現在官方規定的課程大綱嗎?若課程大綱由你們自己去編寫,會不會比起現在那種由上而下的規定更適合你們的學生?你們認為要學生追逐官僚規定的公開試,是學習的最佳模式嗎?若學生可以選擇以香港考試局以外的其他方法去投考大學,會不會為更多學生創造更多不同的機會?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你們是否相信自己比官僚更了解學生的需要?
為甚麼你們要將開放教育引入看成洪水猛獸?為甚麼你們要妖魔化學券制,把競爭看成要逼你們以低三下四的手段去取悅家長和學生?香港教育制度可以改善之處多的是,機會就掌握在你們手中,而改進的過程就是競爭的體現。
除非你們相信,教育就像二十世紀初福特汽車,所有產品都一模一樣!否則你們就應該要將教導學生的決定拿回來,因為你們比那害人無數的教統局官僚更清楚學生的需要!
2006年2月1日
新官上任聯儲局
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每逢正月都係堪輿學家既旺季,其實早幾年開始已經有老外投資銀行將經濟預測同五行八卦合二為一,今年更加有本地財經演員加入呢個行列。至於呢的預測信唔信得過,就真係見仁見智。利世民雖然唔識風水,更加明白到未來既事係好難預測,所以能夠同廣大讀者分享,就只有一的傳統智慧。
自從七點八聯繫匯率將香港經濟同聯儲局政策綑綁,所有靠香港財經市場搵食者都要密切留意美國央行既一舉一動。新科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即將上任,但其實自從小布殊10月底宣布任命,市場就開始揣測今後聯儲局既方向,市場普遍認為伯君應該跟隨格老步伐,至少上任初期唔會有乜大動作。
未來既事邊個可以完全掌握?各位投資者千萬要小心呢類所謂「市場預期甚麼甚麼」講法。市場入面有千百萬人,又有邊個可以講得實「市場」諗緊乜?而且講市場走勢始終係用過去既數據分析未來,其實同風水佬講經濟一樣,未可盡信也。
股市日日開 機會日日有
近來美股港股雙雙大幅上升,而且每逢有反映經濟放緩數據,跟住個市就差唔多一定升。財經演員個套就一定話市場預期息率見頂,利好消息下資金入貨。其實呢個現象非常反智,經濟放緩企業盈利就一定唔好,盈利唔好股價又點可能有得升?而且有人入貨就有人出貨,又點可以講到形勢一片大好?
係呢個情況下,投資者又可以點樣為自己既財富打算?利世民建議有三點︰第一,千祈唔好再為有關利率上落既消息而盲目入市;第二,如果有懷疑亦都唔好盲目入市。記住股市日日都開,你唔會因為錯過一個機會而失去所有機會,但係一旦失去資金,就算明知有機會都惟有眼白白睇住人發達;第三,做足功課。炒乜都要識揀投資工具,搭錯車邊度都去唔到。最後,利世民響呢度祝願大家得心應手,增值創富。
應該繼續死守聯繫匯率嗎?
經濟學家貝南奇,今天正式上任美國第十四任聯儲局主席。雖然是半個地球以外的一個人事任命,但是只要香港繼續在聯繫率的綑綁之下,美國央行的立場對香港的經濟走向,影響力甚至比任志剛和唐英年更大。
出身學院派的貝南奇,對貨幣政策的立場鮮明,而且他在央行的具體運作上,亦明確主張要定下通脹目標。坊間亦普遍歡迎這種高透明度的方向,認為可以有助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剛卸任的格林斯潘,卻慣以模棱兩可的用詞來掩飾聯儲局的立場,每一次均害市場要猜度一番話中玄機。
兩種手段究竟那一種更為高明?表面上,聯儲局作為一個舉足輕重的政府機關,提高透明度是避免政治干預行政的最直接方法。事實上,格林斯潘在任期的最後幾年,在政治考慮下人為地將利率壓低,令到美國房產出現了一個頗為嚴重的泡沫。
首先要明白,在美國負責編制通脹數據的勞工部統計數據組,亦不時就有關的數據收集及運算方式作出改動,當中除了技術上的修訂,亦有為遷就政策目標而作出的調整。事實上,所謂的通脹數據亦不是甚麼鐵板一塊的經濟資訊,以貨幣政策去追逐通脹目標更加有點兒本末倒置。
市場中互為因果的各種關係錯綜複雜,就算動用最先進的數據分析,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人可以擁有超凡的能力去真實地模擬運算。聯儲局以及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在執行貨幣政策的時候,大多數的情況都是「靠估」以及「撞彩」,只不過是財經界對貨幣政策的重視令公眾高估了中央銀行的能力。
在所謂的通脹目標的背後,亦等於假定了聯儲局有能力控制通脹的水平。毫無疑問聯儲局的政策會影響通脹的上落,可是要精確地控制通脹卻是另一回事。聯儲局用來推測經濟動向的數據都是過時的資訊,所以要落實所謂的通脹目標,聯儲局就要有預測未來的能力。有一個既定的通脹目標,聯儲局可能會為了追逐通脹的上落,導致更積極干預市場,結果帶來更大的波動。
在位十八年的格林斯潘,其實亦有一套非常明確貨幣政策,就是「確保美元的購買力」。雖然他沒有言明應該將通脹定在甚麼水平,但其實背後的精神跟「零通脹」是同出一轍,不過人為影響的貨幣制度之下,零通脹永遠都是鏡花水月,所以深明此道的格林斯潘也只好盡力去維繫美元的購買力,算是對美國人有個交代。
聯儲局向來都是一個人治味道極濃厚的機構。以往格林斯潘的方向,意外地協助了香港度過二十年的政治不穩,當然香港人亦曾經為這個制度付出代價。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歷幾年的經濟動盪,是聯繫率反效果的最佳例子,而且近年來聯繫匯率的機制亦愈來愈多漏洞,加上聯儲局新一輪的改變極有可能根本地改變既有的方向,香港應該盡快探討繼續死守聯繫匯率的代價,亦不應繼續盲目地為了固定匯率,犧牲了香港整體的經濟的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