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日

應該繼續死守聯繫匯率嗎?

應該繼續死守聯繫匯率嗎?

經濟學家貝南奇,今天正式上任美國第十四任聯儲局主席。雖然是半個地球以外的一個人事任命,但是只要香港繼續在聯繫率的綑綁之下,美國央行的立場對香港的經濟走向,影響力甚至比任志剛和唐英年更大。

出身學院派的貝南奇,對貨幣政策的立場鮮明,而且他在央行的具體運作上,亦明確主張要定下通脹目標。坊間亦普遍歡迎這種高透明度的方向,認為可以有助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剛卸任的格林斯潘,卻慣以模棱兩可的用詞來掩飾聯儲局的立場,每一次均害市場要猜度一番話中玄機。

兩種手段究竟那一種更為高明?表面上,聯儲局作為一個舉足輕重的政府機關,提高透明度是避免政治干預行政的最直接方法。事實上,格林斯潘在任期的最後幾年,在政治考慮下人為地將利率壓低,令到美國房產出現了一個頗為嚴重的泡沫。

首先要明白,在美國負責編制通脹數據的勞工部統計數據組,亦不時就有關的數據收集及運算方式作出改動,當中除了技術上的修訂,亦有為遷就政策目標而作出的調整。事實上,所謂的通脹數據亦不是甚麼鐵板一塊的經濟資訊,以貨幣政策去追逐通脹目標更加有點兒本末倒置。

市場中互為因果的各種關係錯綜複雜,就算動用最先進的數據分析,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人可以擁有超凡的能力去真實地模擬運算。聯儲局以及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在執行貨幣政策的時候,大多數的情況都是「靠估」以及「撞彩」,只不過是財經界對貨幣政策的重視令公眾高估了中央銀行的能力。

在所謂的通脹目標的背後,亦等於假定了聯儲局有能力控制通脹的水平。毫無疑問聯儲局的政策會影響通脹的上落,可是要精確地控制通脹卻是另一回事。聯儲局用來推測經濟動向的數據都是過時的資訊,所以要落實所謂的通脹目標,聯儲局就要有預測未來的能力。有一個既定的通脹目標,聯儲局可能會為了追逐通脹的上落,導致更積極干預市場,結果帶來更大的波動。

在位十八年的格林斯潘,其實亦有一套非常明確貨幣政策,就是「確保美元的購買力」。雖然他沒有言明應該將通脹定在甚麼水平,但其實背後的精神跟「零通脹」是同出一轍,不過人為影響的貨幣制度之下,零通脹永遠都是鏡花水月,所以深明此道的格林斯潘也只好盡力去維繫美元的購買力,算是對美國人有個交代。

聯儲局向來都是一個人治味道極濃厚的機構。以往格林斯潘的方向,意外地協助了香港度過二十年的政治不穩,當然香港人亦曾經為這個制度付出代價。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歷幾年的經濟動盪,是聯繫率反效果的最佳例子,而且近年來聯繫匯率的機制亦愈來愈多漏洞,加上聯儲局新一輪的改變極有可能根本地改變既有的方向,香港應該盡快探討繼續死守聯繫匯率的代價,亦不應繼續盲目地為了固定匯率,犧牲了香港整體的經濟的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