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家長和學生心聲
香港小朋友的新春祝願,十居其八九是「學業進步」,家長們當然也希望子女可以學業有成,長大後有所作為。可是就算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關注有多大,在教改問題上,卻從來都只能聽到官僚和既得利益者的聲音,學生和家長的願望卻永遠被忽略。
究竟站在一個普通家長的立場,教育最終的意義是甚麼呢?傳統中國人,將讀書視為一個人前途的最大投資,當然到了今時今日,任何一個負責任的父母,都不會將子女的未來全盤付託在教育制度上。可是,教育在小朋友成長過程,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亦是為何就最主張市場主導的經濟學家,都不會否定以公帑投資在教育功用的原因所在。
最重要一點,教育是低收入家庭子女打破階層限制的最公平機制,亦是社會進步一種原動力。可是,就算確立了以公帑去提供教育服務的大方向,資源分配方法亦會影響得出來的結果。一個失效的教育制度,不但無助於提升下一代的學養,而且反過來會成為低下階層力爭上游的障礙。事實上,自八十年代政府逐步剝削香港家長和學生選擇機會和自由,特別是派位和升學機制集權制下,教育失去了以往那種打破階層界限的功用。當愈來愈多中高收入家庭,將子女送到私校甚至海外留學,香港教育制度已經為社會不穩打響警號。
教育官僚和既得利益者,都堅持要以由上而下統籌才可以避免資源的錯配。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種計劃經濟式的教育制度,結果只會變成了附從上意的官僚遊戲。
現行的教改是全盤錯誤的決定,無論以任何步伐進行都是錯的。教師工會若是對香港教育有真正承擔,便應該大膽站出來挑戰這種不理性官僚制度,而不是附和地說「教改的大方向是正確」這種違背現實、違背良心的話。另一方面,教師工會亦應該深入一點了解家長和學生的心態,始終教育制度的未來不可能由教師工會單方面去決定。其實,只要教師深入了解家長的希望,便會發覺教師對教育的堅持,跟家長和學生的需求並沒有原則上衝突。
有教師擔心教育開放後,整個教育制度都會變成追逐公開考試成績的機器。但是若果沒有官僚機構定下這些指標性的公開考試,又何來現在捨本逐末現象?家長想見到的是子女的未來前景,不是公開考試成績。要不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將考試和前途連成一線,理性的家長亦絕對不會末本不分。家長都只不過簡單地希望子女能夠融入社會,以所學開創自己事業。在香港這個以中國文化主導的社會,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功離不開倫理道德觀念及操守,家長亦絕對明白這個道理。事實上,很難想像大多數家長會接受,甚至要求學校放棄德育。
香港教育要真正回到正途,第一步是要讓家長和學生對教育需求真正反映出來。請教育官僚和既得利益者,不要繼續貶低家長和學生的價值觀和智慧,也不要將競爭這個概念妖魔化。教改和政治化的口號,已令教師愈來愈遠離服務對象,再錯下去只會令香港教育更快走向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