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一生人沒有留下一字半語,而他一生人唯一感興趣的是只有不斷地去追求真相,因此他一生人之中樹敵甚多。在他七十一歲那年,政敵便以「褻瀆神明」及「傷風敗德」兩項罪起訴他。根據後人記載,蘇格拉底的審訊長達三小時,而柏拉圖將這三小時的辯證鉅細無遺地記錄下來,也成了後世對了解這位哲學家的最佳材料。
蘇格拉底辯證法,就是先謙卑地承認自己對事件的真相不理解,然後透過提出疑問去將真相逐點引導出來,雅典的政客認為蘇格拉底其實只是佯裝謙虛。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無知,可是蘇格拉底卻畢生宣揚人要謙卑。雅典人的偽善被蘇格拉底揭破,惱羞成怒下為了報復而興訟。
審訊中,蘇格拉底問主控的米烈德士(Meletus)︰「究竟雅典的年輕人可以從甚麼人身上學到一些有用知識?」自以為是的米烈德士說︰「所有人都可以是雅典年輕人的榜樣,惟獨你不可以!」蘇格拉底反問為甚麼惟獨是他會敗壞年輕人的心智而其他人卻不會,米烈德士則無言以對。今天,教統局又何嘗不是米烈德士?只不過被告的角色,由蘇格拉底變成了私校。教統局和教育界一直以來都將私營教育視為洪水猛獸,口號化地抗拒由市場去提供教育服務。事實真的像指控所說的,以市場原則辦學必會敗壞年輕人心智嗎?由政府以公帑去控制教學的一切就是對年輕人發展的理想模式嗎?
現代國營教育的始祖,是德帝國的卑斯麥(Bismarck)。德帝國成立之初,卑斯麥心知要令德國一統,首先要人民有國家的認同,透過教育去控制人民的思想。請教育界人士撫心自問,以教育去達到政治目的,是否合乎啟蒙的理念?就算香港政府辦學,亦何嘗沒有政治目的。殖民地時代有殖民地的一套,特區有特區的一套,但教師真的願意作既定價值觀的喉舌嗎?還是教育界本身一直充當政治宣傳工作而不自知?

為甚麼印度、斯里蘭卡、加納、肯雅,甚至大陸都可以有私校去服務貧苦大眾,惟獨是發達國家不能?說到底,那還不是政府以公帑大量辦學,將學位數目等同教育成效,令私營辦學的空間完全被扼殺。更根本的問題是,如果以市場原則辦學能夠提供教育所需,為甚麼我們堅持要有一個教統局去指指點點?
私校無罪,為甚麼既得利益者仍要苦苦相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