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本位始終是學生
教協發起遊行,打正旗號是為了爭取資源幫教師減壓。其實自從年初接連有教師自殺,社會上的看法大致上都已經認為教師工作壓力大值得同情。可是教育制度的本位始終是學生,教協卻本末倒置以教師的利益作出發點,也令人覺得所有動作都是既得利益者為了要更多資源和權力的政治鬥爭。教師訴求未能得到市民的完全認同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組織未能真正指出現在教育制度的問題癥結。
事實上,教師組織有些訴求跟市民所知所想的有明顯出入。站在市民立場看,香港的教育制度絕對失敗,可是教師的訴求亦不是對症下藥地提出,市民要見到的教育機制很簡單,就是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到適合自己的學校就學。在這一點上,教師組織絕對可以為香港未來教育體系的安排提出一個多贏方案。若教師組織真心真意將目標放在提升香港教育的成效,相信所有香港人都會支持這種偉大理想。
教師組織將所有問題都歸咎於競爭,並說以市場原則下的競爭令教師壓力增加。這是實情嗎?香港的教育制度自從被政府壟斷之後,根本未曾出現過任何市場形式的競爭!哪一間學校要關門、哪要多開幾間學校、學校收多少學生、開多少班、教學的內容是甚麼甚至以甚麼語言教學,統統都是官僚的旨意,這種高壓管治下又何來市場原則的競爭?
教師組織的首腦大多是共產主義者,難怪會粗淺地將競爭誤解為市場原則。市場運作一定牽涉競爭,但是其他的社會模式,甚至乎工會領袖最心儀的共產主義社會,都有競爭的存在。只不過自人類有歷史以來,從來未出現過一種競爭模式比市場競爭更明文、公道及有效。
教師是有壓力,但這些壓力卻是官僚體系下的競爭。官僚體系下的競爭,最大的特點就是將工作指標化,而且曾經出現將目標和手段混淆的情況。為了要提升英語教師的成效,官僚便推出基準試作指標,亦將基準試當作整個政策的目標看待。基準試正是官僚式競爭典範,因為到了最後,真正得益的只會是負責推動基準試的官僚,而教師和學生都會在胡里胡塗之間成了輸家。
若換作市場競爭,關係就簡單得多了。教師以自己的方法去教,學生以自己的情況去選擇,最終是好是壞就由買賣雙方自己評核,何來官僚干預的餘地?這種制度究竟有甚麼不好?不過,濫竽充數當然不可以繼續胡混下去。相信教師組織亦不會承認害群之馬是大多數,既然如此,為甚麼教師組織仍然將開放教育市場當作洪水猛獸看待?
要滿足市民對教育的最基本要求,開放教育市場是最直接的一條路。官僚對開放市場抗拒,是為了證明自身的存在價值,那麼教師組織抗拒開放市場又是甚麼原因呢?教師組織不要天真地以為可以靠政治手段遏抑競爭,其結果只會使香港的教育制度更加官僚化。難道這才是教師組織最希望見到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