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2日

工具理性毒害香港教育制度

工具理性毒害香港教育制度

教統局局長李國章昨日會見記者時,被問到教改是否操之過急,即時以高八度聲線,教訓記者不要人云亦云。他反問記者,所指的是哪一項教改推行得太快,更連消帶打將話題轉到語文基準試,藉此證明教改迫切性。記者問錯問題,難怪李國章可以如此氣燄囂張!記者應該問,自從推行教改至今,究竟學生的學習有否因此改進?沒有效用的教改,就算拖長一百年推行都不應該支持!

工具理性就是將政策手段等同了政策的目標和價值。一直以來,香港人被工具理性迷惑了,將考試成績等同實際能力的評估,以為一個充滿官僚和規章的制度,就一定是好制度。就算通過了語文基準試的工具理性就是將政策手段等同了政策的目標和價值師,也只不過是對這個獨特的考試制度有充份理解。事實上,香港已經太多高分低能的學生了,語文基準試最終也只不過是製造另一批高分低能的教師,這種制度有用嗎?

教師的水平不用由官僚去評核。最公道方法是由家長和學生去評核教師水平。教得差的,讓家長和學生離他們而去!教得好的,讓他們多勞多得吧!為甚麼官僚要自大到認為他們在辦公室中,就可以比每天都接觸這些教師的家長和學生,更了解他們的能力?為甚麼學生要被教統局盲目地編派到一間不是自己選擇的學校?為甚麼學校之間不可以有透明、公開的競爭,反而要在教統局定下的框框之中進行畸形的競爭?

香港的派位制度完全不透明,教統局官員將這個制度複雜化,令人產生錯覺以為這個制度有效、公平。事實上,我們這個制度絕對失敗。試試再問一問家長和學生,看他們如果有選擇的機會,究竟他們會選擇留在現在的學校,還是會試試轉校,或者甚至索性選擇負笈海外?現在的派位制度是強制性撮合。如果家長和學生未能分配到心儀的學校,又沒有其他的選擇之下,被迫就學也帶著不滿,無法得到宣洩怨氣最終還是落在最前線的教師身上,這一點亦可以反證派位制度的失敗。剝奪家長的選擇權,最後得益者又會是誰?

教師的工作是要將學生的潛能盡量發揮,而現在的教育制度只會要教師將所有心力用在滿足官僚的指標。更加要明白,如果沒有失敗的學校,教統局的官僚又何來理據爭取更多資源,又何來理據去推行更多的計劃?所以跟官僚去爭取改善香港教育制度亦等同與虎謀皮,是不可能有結果的。教師要問自己,是否願意為教好學生而努力。如果答案肯定的話,請支持學券制,讓競爭透明化公開化吧!鼓勵進步的制度,總比現在的官僚好。有沒有學券制教師之間也會競爭,但是因為學券制而可以將每一分力都是花在學生身上,那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