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是時候反省
政改方案事件已經過了半個月,應該是時候回顧今次事件中民主派的得失,而更重要的工作是檢討民主派未來的路向。雖然從表面看事件算是告一段落,但從香港長遠民主發展進程來看,前面的路途仍然遙遠。
事實上,從政改方案事件中官員和親政府人士的公關策略看,民主派的盲點是過份一面倒地偏向福利主義。政府提出普選會導致民粹式的福利社會擴張,香港市民中的確有不少人產生認同,而且更加反思究竟是否應該要支持全面普選。爭取普選讓市民享有應有的公民權本來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民主派對官員和親政府人士同樣民粹的論點,竟然不知所措亦無法反擊,這不但是香港民主發展進程的悲哀,也是民主派本身的最大隱憂。
分析民主派的隱憂,不得不從民主派內部的深層結構矛盾開始。一直以來民主派都對紮根地區有不理性的崇拜,可是地區工作說穿了亦只不過是一種維繫選民的手段,可是長年累月的地區工作令到民主派內部形成了一批為數不少的所謂梯隊成員,而當中大多是區議員和議員助理。對這些梯隊成員來說,一個非常切身的問題是︰甚麼時候可以更上層樓?
當然不排除地區人士之中,亦會有頭腦清晰又對政策事宜有深刻見解的精英,可是現實中這種可造之材實在不多。事實上區議會選區人口平均只不過幾萬人,牽涉到的問題亦多數跟宏觀政策以及政府施政原則拉不上明顯關係。只要是一個有耐性又不介意面對瑣碎事的好心人,就算完全沒有政治理念也可以當個非常稱職的區議員,而且選民被區議員的呵護寵壞了,在惡性循環之下區議員也只可以當街坊保長的角色,說區議員是政治人才的搖籃,這只不過是美麗的謊言,跟現實情況完全脫節。
地區梯隊成員的前途並不是市民應該關心的問題,將提拔地區梯隊成員進入立法會跟香港民主發展問題一併考慮是荒謬的思維,可惜在今次的政改方案事件中,地區梯隊政客的前途問題卻的確為民主派平添了不少困擾,亦等於抽了民主派的後腿。試問在這種情況下,民主派又豈能全力以赴去打政改這一場硬仗?
另外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是民主派的左傾情緒,這亦一定程度上跟民主陣營內迷信地區工作的價值有莫大關連。香港城市規劃的模式及公屋政策,令到地區性的訴求傾向單一集中化,區議員在選票的壓力下只可以跟隨選民的既得利益來定位,不但應了民粹威脅論所提出的憂慮,在「順得哥情失嫂意」的兩難之中,要建立一個有明顯政治價值信念的政黨絕對不容易。
無論香港有多少民主派政黨,若走不出地區主導中央的情緒,他們在社會經濟政策的立場上不會有顯著的分別。本來四十五條關注組建黨可以為這個困局打開一扇窗,但從現在的情況看來最終所有民主派仍然會擁擠在政治光譜的一方。相反建制派卻有更寬鬆的政策空間,這個情況下香港很難發展出真正有政治影響力的民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