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計劃經濟的出發點,是人民不能夠為自己及整體利益作出最有利的決定,所以政府便介入以「專家」的身份去「代」市民決定。這一點幾乎是信念上的一種執著,沒有什麼理由不理由可言。
強積金的出發點,就是認為有些人不為 / 不懂為自己的退休打算,所以要由政府代這些人決定,要將每個月收入中的一成 (再加僱主供款一成),撥作退休之用,而且要投資在「指定」的基金,不可以投資在其他類別的項目,例如︰Human Capital。好了,政府總可以有千萬和理由去解釋為什麼強積金要投資在指定的項目,總之立論是「政府的決定必然比個人的選擇要來得高明」。
所以我說這是計劃經濟的一套,是有我的理由。
q︰另,我的所有假設/想當然(全文)是基於已有(原文)的假設,再推出來,看看 (1)是否正如你所說,強積金在所有情況下,都毫無用處;(2) 嘗試用開放式的問題,探究會否有比強積金更好的建議。
Simon︰先講強積金的回報率吧。首先,我們都知道社會上沒有不勞而獲,有些人有點運氣,但運氣嚴格來說也不是不勞而獲。
投資也要「勞」的。資本市場中,長遠的資本淨回報,要看很多因素,包括︰風險、市場選擇、策略、資本結構... 可以說,一個稱職的投資者要將資金回報等同了風險 + 通脤 + 資金成本,當然成績優異者更可以超越此三個因素的總和而享得利潤。無錯,這亦是為什麼參與資本市場投資的散戶多損手離場,這一點我絕對贊成,但是這一點卻絕不能夠構成政府「強」積金的理據。
可是,強積金的背後假設是市民可以在不「勞」︰不用研究市場動向、不用了解資本結構等工夫,就享有一個「至少打和」的回報。可是,強積金過了五年,我們可以發覺強積金的回報率,連一個不用管理的恆指總回報指標 (Total Return Index) 都不如,原因是管理費用太高昂了。這是一個結構性的現象,當強積金滾存下去,真正得益的不是投資者,而是管理這些基金的公司。
如果是市民自願投資而回報未如理想,只可以怪自己。但是如果是在強積金的制度下輸給這些基金管理公司,這又是誰的責任呢?
政府推行強積金的一大假設,是市民不會儲蓄。這一點明顯跟事實不符。可能你會問,剛才你還說小市民在資本市場投資大多損手離場,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我手頭上倒在一些數據,反映大多數市民真正的資本,是投資在︰(1) 不動產、(2) 下一代的人力資本、(3) 創業。事實上,這些投資長遠的回報率(除了第一項是香港政府的貨幣政策使然) 往往比資本市場的投資高得多。至於究竟對一個經濟體系是好是壞,已經有不少文章對 (2) 及 (3) 的投資作出非常深入的研究,我也無謂多講。
q︰咪住!香港人幾時話不需要積金幫 ??
Simon︰算了,我希望不要再以氣用事。至少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希望明天便將我的強積金全部提出多。要我 pledge 今生今世不用拿政府一分一毫福利又如何?我也相信香港有不少中收入人士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一群人有沒有強積金他們都有自己的退休計劃,可是強積金卻令到他們有一部份的資金鎖死在指定的基金罷了。
至於那些你最擔心的低收入人士,假設他們相信強積金可以為他們的退休提供穩定的生活,這只不過是一個謊話。事實上,以他們強積金的儲蓄,在基金管理費的剝削下,不但追不上通脹,甚至連資金的成本也追不出,這筆貶值了的儲蓄,日後根本連最基本的生活開支都負擔不起,所以我才質疑「積金為將來」這騙人的口號。
q︰資料補充,強積金由二零零零年十二月開始,剛過了五年,但你說不到八年也不可以說是不對的。
Simon︰這一點我是錯了,怪我對建華八年的 rhetoric 中毒太深,這是「職業病」,謝謝指正。
q︰這個回覆有點奇怪。 時間會流逝,年代會改變,環境會不同,過去不需要的東西,不代表將來沒有這個需要。這個邏輯是怎樣成立的呢? 就如過去數千萬年來都沒有環保的需要,將來也不需要嗎?
Simon︰如果你要談環保的問題,絕對歡迎。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政府並不是保護環境的最佳 agent,保護環境的最佳機制是產權。這一點日後可以再起題討論。不過,將強積金看成「大勢所趨」有兩個事實必須認清︰
(1) 醫療費用上升跟醫管局開支上升是兩回事。現在的政策問題是醫管局自成立以來,將香港人均的醫療開支提升了三倍多。首先,可以將成本上升歸咎於藥物成本。不過我可以告訴你,藥物成本佔醫療開支不到兩成,所以這一個說法很難成立。而醫療科技是推陳出新,但人的本質並沒有改變,事實上當新技術推出之後,有不少舊技術其實是便宜了。所以,人均醫療成本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有實際下調而不是上升,香港和不少發展國家面對的問題是在政府主導的醫療體制裡,官僚機制及文化令到預算的需求不斷上升,也構成了這個「人口老化 = 醫療成本上升」的必然推論。事實上,科技進步加上不少專利藥物的專利權快要過了,人均的醫療成本下降的空間其實十分之大,而且新的醫療系統管理模式 (如果香港政府不阻止引進的話) 是可以提高預早找出隱性長期病的機會,也可以減低管理這些疾病的成本。
(2) 人口老化等於社會福利的增加。這一點的大前提是,八十年代出生的一群,到了2050年之後佔人口比重達歷史高點。不過必須注意的其實是社會整體的 dependency ratio,而不單是老年人口。事實上,香港的 dependency ratio 才是 working population 要支援的壓力。數據上,在過去十幾年香港的 dr 一直下降,無錯到了 2050年 dr 會比現在高,但是否到了一個無法承受的水平則絕對不是。而且,這個 extrapolation 是基於沒有重大的移民政策改變下的香港,所以不應該太過盡信這末日理論。
香港如果採取開放的移民政策,這絕對不是被動的政策。要知道以現在的因素去 extrapola,2050年的香港跟新加坡最大的不同,是人家的 dr 比香港低。
好了,如果香港政府反其道而行趕走中收入的一群,香港到時候無論是 dr 抑或 stock of capital 都會是歷史低點,強不強積金香港都會變成一個空殼福利城。
q︰在這個消費主義的社會裡,你能保證所有人都不會揮霍無度嗎? 君不見有大學學子未曾畢業已申請破產了嗎?
Simon︰見(二之二)第一條。人只想發達,沒有人希望破產。也不要迷信政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