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已完成歷史任務
「公共廣播服務就應該由公眾利益主導的,目的是確保社會上不同觀眾和聽眾群的需要得到照顧」,九十年代之前的世界,這句說話尚算有點道理。可是自從互聯網興起,這種講法已經不合時宜。政府就公共廣播服務進行檢討,雖然尚未真正開始有關討論,但從官方的發言,隱約可見政府已經肯定了港台的存在價值,但其實檢討公共廣播服務首要探討的課題,是究竟香港人有沒有需要繼續以公帑去資助一個廣播機構?
數碼廣播科技的發展,已將大氣頻譜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以往可以提供電台的數目非常有限,數碼廣播科技亦已經將這個上限大大提升。政府要讓不同的聽眾可以享受更貼身的服務,就應該容許更多的電台出現,而不是以公帑去跟市場競爭。事實上,數碼廣播的技術已經面世超過十年,亦已經步入成熟階段。香港一直遲遲未有數碼廣播,除了是市場的考慮,更重要的問題是政府在政策上的僵化。
從市場角度分析,無論是電視抑或電台,廣播市場一直在萎縮,政府若繼續窒礙市場的自由運作,只會進一步令觀眾和聽眾對廣播媒體服務的需求收縮。自從互聯網普及化,發放資訊的成本已經大大降低。現在一個完全沒有電腦程式基礎知識的人只要花數小時,便可以完全不費一分一毫建立個人網頁,若要進行網上廣播,有關器材的成本亦不過數千元。自從二○○四年開始,網上已經開始流行個人錄音錄像的廣播,稱為Podcast的錄音節目已經極度普遍,而各種免費的網上廣播亦愈來愈多,相信未來會更大行其道。其實互聯網上廣播已經照顧了所有可以想像得到的觀眾和聽眾群的需要,究竟在政府心目中還有哪些人在網絡世界中找不到他們想聽的節目?
就算政客和官僚將市場運作當作洪水猛獸,世界上亦有獨立的廣播機構可以在不依賴公帑的情況下為市民提供資訊服務。美國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PBS) 和 National Public Radio (NPR) 都是靠觀眾和聽眾的捐助,獨立不受商業利益影響運作的機構,為甚麼惟獨是港台要永遠永遠以公帑運作?在財政上,無論港台走普及路線抑或小眾口味,亦沒有理由要所有納稅人付帳。
以港台擁有的品牌和資產,要以 PBS 和 NPR 的模式運作下去絕對可行。去年港台總開支約四億元,香港有好些較具規模的慈善組織,亦能夠募捐得到接近的數額。港台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今後就算要營運下去也應該脫離政府架構自給自足,這才是一個真正獨立的公共廣播服務應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