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7日

點解香港人要讀海耶克?

點解香港人要讀海耶克?

海耶克 (F A von Hayek) 這個名字在香港並不算得上家喻戶曉,他的大作《通往奴役之路》更加是小眾讀本。

這本書寫在第二次大戰末年,當時納粹德國已經兵敗如山倒,海氏所擔心的是歷史會重演,新的暴政會在未來危害世界的安全。反思德國的歷史,他發現德國的暴政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建成,而是一步一步逐少逐少地由內至外演變出來。開始的時候政府推行計劃經濟,之後便是極權統治,最後變成軍事侵略。這個發展進程並非出於偶然,而是一環接一環的因果鏈。他認為世界和平的先決條件是要讓保障個人自由,限制政府擴張。

《通》在戰後廣泛流傳,使不少人反思自由的可貴。英國人費沙 (Anthony Fisher) 讀了《通》有極大的覺悟,便向海氏請教挽救自由社會的方法。

海氏著費沙不要從政,反而建議從根本著手,在社會上孕育自由的思想。費沙便依建議創立了經濟事務研究社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並在接下來的日子繼續在不同的國家成立政策智囊機構。

智囊機構除了向政府政客授計,推動市場主導的政策建議,更重要的任務是走到人群宣揚自由可貴的訊息。英美在八十年代的改革,以及共產政權在九十年代的變天,都有賴這些政策智囊機構經努力多年的貢獻。

《通》點題的第一句,是「將此書獻給政黨中的社會主義者」。

去年立法會選舉期間,獅子山學會便曾經對各候選人進行一項調查,嘗試找出香港政治圈的主流立場,發現雖然幾乎所有的被訪者都口頭上支持自由市場經濟,但我們發現若以100分為絕對支持自由市場經濟的指標,香港政客的平均分只不過在35分左右,換言之香港的主流盡其量只可以算是中間偏左。中文大學劉兆佳和關信基教授在90年代一項研究發現,逾半數香港市民支持價格管制、財富再分配、甚至保護主義。市民的取向與香港主流政治的左傾,有互為因果的關係。

為了香港的未來,是時候將多年以來積下來的福利主義清理一下。不知道那一個大文豪創造了「福利」這個詞語,但肯定這個招牌令政府看似和藹可鞠,幾乎令人忘記,所有極權政府開始的時候都有滿口仁義慈悲為懷,但最終都逃不出「絕對權力帶來絕對腐敗」的結局。

雖然香港只得丁點大小的地方,但我們年複一年站在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系的頂點,甚至海氏都遺憾未能在有生之年到此一遊,可見香港實在並非浪得虛名。

當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都在仰慕香港的自由,我們對他們不但有極長遠重要的影響,也有道德責任出來以身作則做好榜樣。不要忘記自由榜第二位的只不過是個家長式強權社會,我們絕對不可以沉淪成新加坡。

海氏的《通》不難讀,還不快點到書店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