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6日

抗疫要靠市場和傳媒力量

抗疫要靠市場和傳媒力量

毫無疑問,若禽流感演變成人傳人,那當會是對人類的一大挑戰。正因為面臨的任務是如此艱巨,我們更加要做總結過去的教訓,避免當年讓非典型肺炎肆虐的錯誤再一次在香港發生。

沙士疫潮初期,特區政府竟然為了形象而封鎖信息。當時的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一方面為了疫症的稱呼大費周章,另一方面企圖隱瞞實情,主觀地以為可以穩定局勢,所以雖然疫情已經在擴散中,政府仍然公開說香港並沒有爆發非典型肺炎,一直要到疫情發展到不可收拾,才被迫和盤托出事件真相。

疫潮的轉捩點,是當市民主動向 sosick.org 提供疫情的最新資料。市民掌握了有用的訊息,也學懂了如何減低染病機會的方法,疫情便在個多月之內減退。若特區政府在沙士疫潮初期沒有隱瞞實情,讓市民能夠及早提高警覺做好準備,是可以減輕不少人命傷亡。政府希望隱瞞實情以穩定局勢,結果帶來更多的混亂,亦不必要地延長了疫情,也白白地斷送了許多無辜市民的生命。天災造成的破壞往往被人為因素擴大。

過去幾十年來,「萬能慈悲政府」幾乎成為了一種盲目的迷信。市民將政府看成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危機應變中心。可惜政府關心的從來當並非疫病本身,而是有關疫潮最終對香港形象和聲譽造成的影響。而且在危急應變的安排及管理上,政府更加未必能夠事事勝任。

政府不信任市民和市場,這種錯誤思維其實就是香港社會未能迅速應變的原因。除了訊息發放之外,市場在調配資源方面發揮的功能,亦遠比政府那種由上而下的官僚機制來得有效。沙士疫潮初期,曾經一度出現口罩短暫缺貨的現象,價錢亦被炒高。當時的確有不少假道學對這個現象口誅筆伐,認為國難當前商人應該不計成本造福社群。結果歷史證明了這些道之士見識膚淺,要不是價錢能夠自由調節,市場是無法一星期之內解決了短缺的問題,而口罩的價錢迅速糾正過來。

相反在非市場的環境下,特別是醫護前線人員的物資分配,可以見到資訊錯配的現象比比皆是。若當時特區的大政府心癮忽然發作,決定以配給的方向去分發口罩,相信到疫情過後香港人仍然未能得到應有的配給。事實上,其他的物資例如消毒藥水這些平時需求甚低的產品,生產商在非典期間亦能迅速應變,在疫情後不到十天,市面上已經差不多是到處可以買得到廉價方面的便攜裝消毒藥水。

現在香港社會普遍寄望政府作為對抗禽流感的主力,這將會是一個致命的錯誤。事實上,除了前線醫護人員勇敢面對疫情,市場和傳媒才是真正在背後提供著協調及補給支援,遇到非常情況政府更要讓市場和傳媒發揮力量,反其道而行只來帶來嚴重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