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4日

國企化窒息香港旅遊業

國企化窒息香港旅遊業

早在六十年代旅遊業界已經不斷游說政府以公帑支援發展這個行業,當年財政司郭伯偉果斷拒絕。原因是一個行業若無法自行生存,就算在公帑的哺育下亦只會畸形發展。

可惜郭伯偉的智慧董建華學不到。特區反而向一直跑在香港後面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學習,大叫甚麼港甚麼園的口號。特區政府在打造這些鴻圖大計的同時,其實已經向國際社會宣布︰只要別有用心的人,手上一份精美的計劃書,加上懂得政府架構的門路,可以在香港做無本生意。幸好這些利益輸送大多有頭無尾,可是始終仍然讓數碼港和迪士尼得逞,兩宗官商勾結足夠敗壞香港的自由市場根基。

當全世界都知道香港庫房的大門原來沒有上鎖,試問還有人會以真金白銀投資嗎?政府以公帑干預市場,整體的私人投資自然會減少,這是驗證歷史得來的答案。事實上,就民營企業的管理有多完善,又豈能跟庫房匹敵。結果任何行業一旦加入國營企業,民營市場就會發展遲緩,當市場萎縮,剩下的空間惟有被國營企業壟斷,所以有遠見者像郭伯偉都會拒絕以公帑干預市場。

國營企業面對的是政治主導的環境。以香港迪士尼的情況為例,管理層的最大目標是不斷的擴建,那管旅遊的人數有多少,反正有政府公帑的作後台,就算遊客人數達不到指標,亦無損主題公園的存在價值。當然,若能以事實證明擴建的迫切性,對於爭取政府提早分配資源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試問又有甚麼比將旅客拒諸門外更能反映擴建有迫切的需要?「土生土長」的海洋公園學會這套路,要政府注資一開口便是五十億元。

試問在完全不計較成本效益的環境下,誰可以在香港以正常的運作模式開辦主題公園?除非特區政府以公帑注資,相信任何一家主題公園的營辦商都不會有興趣到香港投資。亦有理由相信,世界上有更多別有用心的營辦商仍然盤算如何進入香港庫房掘金。相信當年董建華政府跟迪士尼公司談判的時候,沒有想到官商勾結的結果,竟然是將整個行業的發展空間完全扼殺。

在自由市場社會中,任何企業爭取更多資源的方法,就是透過更有效的營運,賺取更大的盈利和吸引更多的投資,這亦是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試想想自六十年代以來,對旅遊業貢獻最大的行業,有那個需要以公帑投資才可以立足?香港曾經是購物天堂,是因為自由貿易政策令貨品選擇多價格低;香港曾經是美食天堂,是因為對食肆的監管少,無論甚麼人只要煮得一手也都可以一展所長。若香港早在六十年代便開始以公帑干預香港旅遊業發展,香港不可能會成為甚麼購物美食天堂。

向來國企所滋生的種種問題,對應方法只得盡快將之民營化。亡羊補牢尚未為晚,特區政府應該從速訂下目標,將兩個主題公園的擁有權在市場上出售,免得像迪士尼般的國企進一步窒礙香港旅遊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