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4日

香港隱憂在法治未來

香港隱憂在法治未來

菲律賓曾經是區內最富有的國家。1950年菲律賓國民平均產值,比南韓和台灣多40%。今天,南韓的國民平均產值是菲律賓的3.9倍,而台灣更加是菲律賓的5.1倍。在上世紀初,阿根廷亦曾經是世界的經濟強國,國力足可與瑞典法國相提並論,但今天已經淪為二線國家。阿根廷和菲律賓,兩者都同樣擁有豐富的天氣資源,亦曾經風光一時,但強權政治,以及因此衍生的貪污舞弊,最終仍然令到他們走向衰亡的道路。

任何社會的活力都是來自人民,可是如果政府自以為可以主導這種力量,結果往往令到社會變得死氣沉沉,最終令到國家淪落到阿根廷菲律賓之流。在國際競賽中,有些國家可以一步一步跑到前頭,是因為市場可以自由發展。正因為經濟發展並非必然,所以香港人要明白過往成功的原因,在任何情況下當要緊守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

一直以來在守護香港的,就是法治的精神。在法治框架下,法律是保護市民,免受政府政客的剝削。在法治的傳統下,違反人道人權的惡法,會被獨立的司法制衡。法治傳統不但保障了香港人的個人自由,也讓經濟得以自由發展,終於成就了香港眾多的世界第一。

今日繁榮,並不代表明天一樣好景。香港目前的挑戰,並不是曾蔭權所擔心的社會是否和諧,行政機構能否挾民意以控制大局。事實上,從各種象亦可以肯定,行政主導的局面已經成功確立。所謂的建構和諧,更加是難以令人相信政府的誠意和能力。過去不少的社會爭議,例如居港權事件,要不是保皇政客和政府挑撥離間,也不會劇化民意的分歧。

香港目前最大隱憂,是法治的精神能否持續下去,市民的自由是否繼續得到保障,政府的權力是否有被效制衡。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巧妙的用詞,令人以為曾蔭權撥亂反正,重整香港真正的優勢。可是他開宗明義說的「依法治港」和強政,心態上將法律當作管治的工作,本質上跟法治精神背道而馳。如果未來剩下的只有法治的軀殼而沒有靈魂,香港的未來實在不容過份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