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3日

曾蔭權新三面紅旗

曾蔭權新三面紅旗

大權在握的曾蔭權昨天宣讀他首份施政報告,值得一讚的是建議讓合資格的外地人才,在無須先獲本地僱主聘用的情況下,先來港居住然後再找工作。這個建議長遠有助提升香港競爭力,亦只有讓更多的人才選擇在香港落腳,我們才可以真正稱得上是一個有包容文化的國際都會。

當然,要世界各地的人才願意來港發展,最重要的是法治精神能夠得絕對的尊重,香港人能夠繼續大鳴大放,市場能夠自由迅速應變。曾蔭權這份施政報告,思想結構就有如當年的三面紅旗,令人擔心政府是否已經放棄了積極不干預精神,變成一個自以為「多快好」的冒進政府。

第一面紅旗是「強政勵治」。在發言中曾蔭權說強政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他眼中的強政,就像大陸1958年的「總路線」,要鼓足幹勁力爭上遊。香港的總路線,就是有效率的行政主導,加上民意支持。

然而不少歷史上可怕的暴政都有這個傾向,香港可幸尚有建全的司法系統,加上仍然受到一定尊重的法治精神,強政才不會變成暴政。可是根據曾蔭權的全編發言中,完全沒有提及「法治」二字。雖然他解釋強政就是「依法施政」,隱約令人覺得香港已經和大陸看齊,將法治含糊,令法律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自由,變成為當權者的工具。

第二面紅旗「和諧社會」,這個欄目之下的政策建議,大多是零碎的地區人士口號式政策。為政者總要耍些小恩小惠,來安撫社會的不同聲音,是可以明白的,但在大原則問題上,用來交換民意支持就絕不恰當。反壟斷法是民粹訴求,而曾蔭權的取態則有媚眾之嫌,亦明顯扭曲了事實的真相,將政府造就的市場操控,推卸得一乾二淨。香港最有力量的幾個壟斷企業,例如兩電兩鐵、國泰航空、聯交所以及更多的所謂公用事業,全部的壟斷市場力量都是來自政策傾斜。

第三面紅旗「發展經濟」,假大空的味道跟太過濃厚。計劃經濟的官僚尚且考慮輸入和產量,但曾蔭權列出一大籮的基建,連是否合乎成本效益都懶得交代,真的令人擔心未來香港,究竟還有多少數碼港西九龍式的大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