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7日

貝南克會否令經濟亢奮重臨

貝南克會否令經濟亢奮重臨

香港打工仔日後有沒有機會加人工?樓市會不會再度暴升?這兩個問題,除了要視乎商界對後市的看法,其實,更主要是取決於一位滿面鬍鬚的美國人貝南克。

格林斯潘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央行行長,他在位十八年,一言一行都足以改變世界經濟面貌。從明年一月三十一日開始,他的影響力將會交到下一任聯儲局主席手上。貝南克被提名出任聯儲局主席,雖然不算得出人意表,但他與格林斯潘在理念上有根本的分別,也代表聯儲局將會有原則上的轉向。香港在聯繫匯率的綑綁下,也會被動地跟隨貝南克的步履。未來香港的經濟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貝南克的貨幣政策。

自七九年霍卡 (Paul Volcker)執掌聯儲局,嚴防通脹一直都是這個「世界央行」的首要任務。霍卡當年出掌時,美國的通脹高達百分之十一點二,到他交棒給格林斯潘時,通脹已經控制到百分之三以下。自八七年格老接任,除了九○至九二年通脹稍高於百分之五,通脹大體上都控制在百分之三以下,最低更見百分之一點五。格老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能夠一手壓抑通脹,另一手讓經濟穩步發展,也證實了經濟增長跟通脹沒有任何既定關係。

簡單地說,通脹就是「太多鈔票追逐太少貨物」。通脹從來都是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的惡果。通脹不但蠶食貨幣購買力,且是一個看不見的財富轉移。高通脹下,持有現金者的財富慢慢消散,沒有現金者也會因物價上升而生活困難。通脹下惟一得益者,就是以借款度日的人。美國政府是世界上最大負債者,故通脹可視為華府不用議會審批的稅收。

格老在○○年前,基本上都做到嚴守通脹,以保持美元購買力為己任。但格老最終抵受不住政治壓力,不得不棄守原則。聯儲局○一年大幅減息,以擴張性貨幣政策托市,出現所謂的弱美元現象,也醞釀了一個小小的泡沫。聯繫匯率下的港元,也會被動地跟隨這種擴張性方向。撇除○三年沙士影響,香港的經濟從○三年下半年急速反彈。要到○四年聯儲局再次加息,經濟才慢慢冷卻下來,好在加息幅度尚算溫和,不致於出現硬著陸。

雖然格老最後放棄了原則,但他始終相信經濟增長要靠生產力的提升,心態上亦比較抗拒以貨幣政策托市。候任的貝南克,卻認為貨幣政策最終目的是防範通縮,且可讓通脹維持在百分之二左右,他不介意人為地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達到目的。雖然現在說他一定會再行寬鬆貨幣政策言之尚早,但以現時美國政治環境看,絕對有理由相信他出手會比格老更寬鬆。

經濟亢奮可能重臨,香港人還是快快扣好安全帶,準備坐新的經濟「過山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