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算的土地供應方程式
無論是自命民意代表的,經常將務實掛在口邊的,甚至乎立場鮮明爭取商界利益的,都很難找到理由不去反對填海。有官員曾經私底下表示,他們仍然有不少計劃,都會因為填海問題出現變數,令到他們非常惆悵。填海是個政治不正確的想法,保衛維港也是一個不會錯的立場。
填海問題的爭論,其實仍然離不開地產的利益和政治。
特區政府自成立以來,就開發土地的問題每每進退失據,不是被指摘為利益輸送,便被人批評浪費資源。官員除了埋怨問題變得政治化,還應該好好檢討為甚麼反對勢力可以成功串連?土地發展變得高度政治敏感,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根源。
土地的供應是香港經濟的一個重要的變數。回歸前,「中英聯合聲明」限製了土地供應數量,反令到各方既得利益不會想到幹擾土地的開發。回歸後,特區政府顯示不到自我製衡的決心,除了以土地作為政策的籌碼,更可以為了影響經濟大局而緊縮土地供應。
當所有人都明白到,特區政府會不惜以土地供應政策來控製經濟,發展商便會想辦法控製土地供應,讓他們手頭上的儲備有更大的升值空間。雖然政府口頭上不肯承認未來會出現樓宇供應斷層,但市場上普遍已經有共識,未來數年新落成樓宇的數量將會大幅下跌,說明了發展商在這場與政府的角力中,已經勝出了一回合。
另一方面,發展商亦時刻在虎視眈眈優質地皮。現在談判桌上的西九龍、添馬艦和舊機場以及中環填海得來的優質地段,加起來的價值,已經遠高於勾地表中的地皮,難怪會引來各種爭議。新政府為了日後長遠的經濟穩定,當務之急是要明確地嚮社會表明,政策幹預土地供應日子已經過去。
土地使用應以資源的有效分配為大前提。既然政府嚮來都不善於資源分配,便應該大膽考慮將土地開發和供應,以獨立基金模式運作,補地價和賣地收益全部撥入土地基金。政府則每年可以從土地基金的派息補貼公帑,且讓公眾自由持有和買賣基金的股份,將土地的收益也還富於民。現在政府帳目中,亦沒有充份反映政府用地的真實成本,可是當政府要用地時也要以真金白銀從基金贖地,資源運用不當的地方也無所遁形。最重要是以獨立基金管理土地供應,既可以提高土地供應透明度,亦可將其他政策考慮分隔開,更可杜絕既得利益的游說,一舉數得對香港長遠絕對化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