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

征空成功了 國強要民富

征空成功了 國強要民富

極權統治者喜歡以民族情意結麻醉人民的痛苦,以一時的榮耀來掩蓋國家的貧乏,所以不少前共產主義國家,在國際性運動會中都有不成比例的好成績。當然,在奧運會中摘金奪銀,心理上可以讓國民暫時放低弱國的情意結,但實質上並不代表國民真正身壯力健。同樣地,成功征服太空,在科技競賽中稍為有點進境,也不代表一個國家真正是國富民強。

太空競賽中最大的得益者是美國太空總署。過往美蘇進行太空競賽,只不過是將衝突性的軍事鬥爭,以一種比較文明的手段體現出來。當時的蘇聯率先將火箭送上太空,意味有能力將核彈送到地球的另一邊,迫使到美國也趕緊開發宇航技術,以顯示實力。

自第一支火箭成功升空,美蘇的競賽就已經應該告一段落。雖然美國數十年來的太空計劃,帶來的實際利益乏善可陳,可是太空任務一直沒有停止過,全因太空總署成功轉型,變了一個不斷爭取更多資源的官僚機構,甚至在蘇聯瓦解之後,發展得更加迅速。神六征空的符號意義,遠高於實質利益。雖然官方表示太空任務會帶來衍生的經濟利益,但這樣的推算往往很難作準。由太空任務發展出來的技術,通常跟市場需求有一大段距離,結果真正成功轉化開發出有實用價值的產品,數目只得鳳毛麟角。

創新發展向來都不是政府的強項,更何況是在尖端的科研。美國在這場遊戲已經稱霸幾十年,結果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剛在起步階段的中國?而且太空競賽的遊戲,沒有龐大的國力,是絕對難以維持。投入大量資源,換來幾天的亢奮心情又是否值得呢?其實中國的宇航科技早已發展到不錯的水平,特別在人造星的技術,已經可以和歐美國家爭一日之長短,甚至私營企業亦在發展民用的人造星。中國實在不宜再強行推進無謂的宇航研究,免得滋生一個像美國太空總署般的官僚機構,蠶食已經不足的資源。

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應當反省真正國富民強的意義。對多數黎民百姓,神六效應不過幾個月便會慢慢減退,最終仍然要面對地上種種問題。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仍然薄弱,我們實在沒有多餘的資源去好高騖遠。

與其在奧運拿多幾個金牌,倒不如實際點想辦法讓人民的生活過得好些,身體健康強壯些。同樣道理,與其送多幾人上太空,人工製造多幾個民族英雄,倒不如將資源用在基礎工夫上,讓更多人有機會以自己雙手,務實地在人間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