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2日

有政治原則便有民望

有政治原則便有民望

董建華年代的種種混亂,最終導致政令不行,其民望日下。不過,如將事情倒過來解釋,以為只要挾民望,便可以推行強勢行政霸道,也是危險的想法。自稱政治家的曾蔭權,不止一次強調民望施政。政府對民望執迷,並以為它是放諸四海皆準法寶,甚至要民主派接受政改方案的時候,亦以民望作為威迫。將民望當成施政指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民調不是政治人物的成績表。政治人物的功過要留待後世去評論。這是老生常談,但千真萬確。文革時的大陸如果可以做民調,相信四人幫的得分不會低,但是他們的惡行最終還是令他們遺臭萬年。

原則不會因為民調而改變,否則也算不上原則。當年英國鐵娘子戴卓爾夫人,敢於改革拖累英國經濟的福利主義,觸動了很多很多的既得利益者,但她仍堅信自由社會的原則去做。雖然最終要下台,但是她對得住天地良心。真正政治家的最大美德是忠於原則,勇於承擔政治責任;只懂得照民望做事而不談原則者,極其量只可以算是個政客。

原則不是口號。香港官場承襲了中式官僚的八股傳統,喜歡以對稱的三、四字詞做口號,可是實際施政卻完全是兩回事。口頭上自稱小政府,可是徵稅愈來愈多,市場也愈來愈多政府的傾銷政策;口號說「強政勵治、和諧社會」,可是連為香港人向北京爭取普選的勇氣都沒有,另一方面卻對民主派實行邊緣化策略。林林總總做法都不是一個有原則政府應有的所為。

曾蔭權下周將會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他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揣摩國家領導人的心意,說些他希望聽到的說話,給他一些「好消息」;二是如實向國家主席反映香港情況,表明香港應該討論普選安排,解釋落實港人治港對中央政府的國際形象有多重要。前者是官僚奴僕的行為,後者是忠於原則的表現。

忠於原則不等於要搞抗衡。香港人已經接受了香港回歸的事實,就算爭取民主普選,香港人都只不過是想香港政制有個合理安排。願意為原則努力的政府,香港人是會擁戴她的;沒有原則的政府,別妄想可以長期靠好運氣來保持民望高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