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8日

計劃經濟毒癮發作

計劃經濟毒癮發作

計劃經濟就像毒品,所有人都知道它的禍害,可是人一旦嘗過毒品那種迷幻興奮的感覺,上癮之後都欲罷不能。雖然香港人個個都說反對計劃經濟,可是政客和官僚的濫情思想每日升溫,就像沉淪毒海的癮君子,只知道每天要更多更多的幻覺,完全跟現實世界脫節。

計劃經濟都以「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作為掩飾,將官僚幻化成超道德的全能家長。廖秀冬說政府有控制釐訂公共交通工具票價的能力,可以顧及經濟環境、市民負擔能力及就業情況。究竟這是不是事實的全部真相?

如果照廖秀冬所言,政府更應該對所有的物價都有控制,不但是公共交通工具,連食物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應該要管、管、管,這種計劃經濟的世界應該是她最心儀的理想社會。事實上,廖秀冬甚至連不同行業的資本回報率都要管,在她心目中專營巴士公司有一個理想回報值,數字是一個神奇號碼9.7%。

受政策保護的壟斷,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可以收取額外高昂的收費,這一點官僚沒有理由不知道。今天的交通費是如此高昂,根本不是市場競爭的貪婪造成。追溯原因就要問當年的運輸官僚,為甚麼要將專營巴士公司的回報率定在13%,而不是11.53%或者是10.32%?每一個年代的官僚,手上都有些匪夷所思的計算公式。無論公式是對是錯,提出的時候官僚都理直氣壯,就算日後證明計算全盤錯誤,官僚仍然是理直氣壯,將責任推卸到種種無法預測的變數。可是如果早知經濟環境無可能以簡單數式計算,為甚麼要行計劃經濟呢?

運輸的官僚,對計劃經濟有莫名的崇拜。最大的歪理,就是說路面是珍貴的資源,所以要進行計劃經濟。事實是香港路面擠塞,最大的問題出於專營巴士的畸形競爭,這是所有香港道路使用者都知道的事實。

當運輸官僚保證了資產回報,專營巴士公司當然會投資擴充車隊。不過運輸官僚又以計劃經濟心態阻止巴士與鐵路競爭,在縮減路線之下,車隊便惟有集中在幾條最繁忙的路線上,這種浪費路面的行為,是官僚計劃經濟的後遺症,不要把帳算到市場的頭上。

今日政府以延續專營權威迫巴士公司減價,將會負上沉重代價。新的專營權將由2007年起計有效10年,到時班次減少,服務質素下降等,政府不要再將責任推到市場競爭。此外,非專營巴士的審批將難過登天,小巴的經營範圍會逐漸縮減,如果市民發覺可乘搭的選擇逐一消失時,也要明白這就是代價之一。到時官僚又要推出更多更多的干預,計劃經濟的毒癮也愈來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