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3日

美國汽車業之死?

美國汽車業之死?

今年是美國汽車業艱苦的一年,美國三大車廠的市場佔有率,有史以來首次下跌到50%以下,更加要裁員方能繼續營運下去。

究竟是甚麼原因,令美國這幾家曾經雄霸車壇世界的車廠,最終落得如此田地?

以通用汽車為例,自90年代已經開始改革運作,可是生意一直沒有明顯起色,市場佔有率和盈利亦一直下降。過去幾年通用更錯誤地將注碼押在多功能運動休閒車 (SUV),可是在油價高企的情況下,這種高消耗的車種實在難以大行其道。

一心想以 SUV 來個大反彈,其實是保護主義心態作祟。美國政府40年來一直以關稅保護SUV及輕型貨車兩種車種,也令到美國的車廠以為可以靠這個被保護的市場作庇蔭,殊不知一個油價高漲便將這最後的堡壘也摧毀。相反日本的競爭對手在發展節能科技佔盡先機,甚至已經步入收成期,令到美國的汽車業更難與之競爭。

工會橫行 雪上加霜

美國的UAW(United Auto Workers)是北美最大的工會,也是令到美國汽車業一蹶不振的另一個原因。美國車廠相對外來競爭者,多了一項「歷史成本」(Legacy Cost)。通用汽車每輛出廠汽車,平均有1500元成本是員工的醫療開支,而且大多數用作支付已經退休的員工的醫療福利。

雖然通用汽車宣布要裁減30000名員工並結束九間廠房,連同2002年起透過自願離職及退休減少的職位,以及90年代的裁員後遺症,現在每一名通用汽車員工,要負擔起三個員工的醫療福利開支,所以再行裁員只會令情況繼續惡化。

眼見唇亡齒寒,UAW亦格外開恩,讓瀕臨破產邊緣的通用汽車每年省下10億美元的醫療福利開支。反觀那些沒有工會限制的車廠,卻正在美國其他地方蓬勃發展。豐田在美國已經有11間廠房,並計劃再多建三間。豐田、日產和本田這三大日本品牌同樣在美國置有廠房,而且僱員的平均工資亦只不過比美國三大車廠低6.5%,亦已經佔有美國汽車總生產量的四分一,而且市場佔有率在不斷上升當中。

沒有工會,工人的生活水平不見得有太大的差別,可是工會領袖的空承諾長遠扼殺了的競爭力,各種惡果最終還是由工人去承受。事實上除了汽車業之外,美國的航空業亦面臨類似因工會而衍生的問題,工會的價值實在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