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4日

母語教學為誰而推?

母語教學為誰而推?

一九五四年美國最高法院在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一案中,首次裁定種族隔離的教育政策違憲,在此之前美國不少南部州份一直實行所謂「公平分隔」(Separate but Equal)的政策,要有色人種的子弟跟白人子弟分開上學。理論上所有學校在資源和法定地位上都有平等待遇,可是研究結果發現有色人種的學校無論在師資抑或教學成效上,都比不上服務白人子弟的學校。在宣布「公平分隔政策」違憲之後的半世紀,美國南部的教育制度至今仍然存在嚴重的階級問題。

特區政府卻反其道而行,將一個原本沒有矛盾的制度,變成一個充滿階級衝突的官僚架構。政府九七年頒布《教學語言指引》,之後硬性規定大部份中學轉用母語授課,香港的教育制度立即便人為地出現了「中中」和「英中」兩個階級。強制性的母語教育,令到整個教育界陷入階級性的矛盾當中。從此「中中」和「英中」的標籤取代了一間學校的內涵,一家上百年的傳統名校,若在下一個學期由英中轉中中,亦會立即失去名校的光環。其實無論是學生、家長、老師抑或辦學團體,都心知肚明「英中」是精英,能夠成為「英中」一分子是光榮,由「中中」變成「英中」是一種提升,相反由「英中」變成「中中」則是一種危機。就算教統局官僚一百個不承認,母語教學政策令香港大部份的學校背負反感的標籤,這個事實無論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只可以吞聲忍氣地接受。

從政府推行母語教學的手段,更可以見到這個政策背後的荒謬。如果母語教學是對所有學生都有絕對的好處,為甚麼仍然有少數特權階級的存在呢?如果母語教學並非像宣傳般人人受落,為甚麼政府仍要苦苦相迫,要所有人都疲於奔命呢?

教師面對的一個重大威脅,是香港出生率下降令適齡學童數目大減。本來香港的教育水平比鄰近區域高,特別是香港的國際化社會對不少父母都有一定的吸引力,向外招生亦是唯一可以抵銷本地收生不足帶來的衝擊的最好辦法。可是在母語教學的框架上,試問又有誰願意送子女到香港以廣東話就學呢?

官員以自欺欺人的心態去看待這個高壓的政策,可是政治掛帥的教育界代表亦對害人不淺的母語教學政策如癡如醉。唯一理由是教育界可以藉推行母語教學,變相推行封關政策,令到其他世界各地的教師都不能在港執業,削弱教師組織的影響力。可惜既得利益者這個如意算盤打不響,香港有家長讓子女放洋留學,更有年輕夫婦因為對香港教育沒有信心索性放棄生育,最終害了的只有那一群前線教師。

教育制度現在的種種危機,母語教學當是罪魁禍首。市民應該認清推動母語教學背後不同的動機,理性了解香港教育的問題。政府是時候解除強制性的母語教學政策,像美國最高法院一九五四年的決定一樣,結束那人為的階級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