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5日

教育界何必與虎謀皮?

教育界何必與虎謀皮?

出生率下降令適齡學童人數減少,教育界面對這個既定的事實,要走出困局便要有宏觀的國際眼光。要求以更多的公帑去推行小班教學,不但沒有解決到根本的問題,而且當適齡學童人數繼續減少,但教師的人數卻因為政策驅使人為地大幅增加,最終教師這一個行業的前景仍然陰暗。

小班教學的口號無疑十分吸引,有誰不想自己的子女可以在小班之中得到更悉心的照料?可是研究卻指出,在小班教學之中,多出的時間和精力,大多用在要求學生重複同類型的習作,對真正改進學習成效的作用並不明顯。當然有家長希望讓子女多做幾篇同類的習作而選擇小班教學,亦不等於要以政策硬性規定一班的師生比例。

讓學生有更貼身的輔導及支持,現在最直接簡單的一步就是免卻教師手上非教學相關的官式行政公事。相信教師比任何人都明白,每當教統局推出一項新政,前線教師案頭的行政公事又會增加。希望教育界人士明白,當政府以硬性政策推行小班教學,到時教師的工作量只會不成比例地增加,因為是站在官僚立場,每件事都必須有實質明顯的數據去證明政策成效,這是官僚文化中最核心的部份,無論任何人都改變不來,教育界亦無可能在推行小班教學同時抗拒更多官僚的干預。

香港教育制度的另一大隱憂,是推行廣東話教學之後,斷絕了吸引外來學生的機會。就算像新加坡那般的強權獨裁政府,在吸納移民及外來學生上卻是絕對積極。香港的封關思維才是教育制度的最大隱憂。其實大陸經濟在過去二十年大幅躍進,加上一胎政策的扭曲,大陸中高收入階層絕對願意為子女的教育付出額外的資源。

若香港教育制度能夠走國際化路線,吸納一定數目的大陸學生絕非難事。可惜廣東話教學卻令到香港的教育制度自我孤立,更加令不少中收入家庭寧願選擇國際學校和負笈海外,令香港教育制度的前景雪上加霜。而且讓學生可以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成長,對個人視野亦有莫大益處。為了廣東話教學付上如此代價,值得嗎?

若教育界認真嚮往小班教學的理想,為甚麼不願意接受以市場原則的制度安排?學券制簡單一點說就是政府按學校的收生人數撥款,而學生跟學校之間的關係官僚絕對無過問餘地,教學的有自由去決定用甚麼方法和語言,不用事事跟官僚報。事實上,在自由市場中的教育制度,外來學生的收入更可以用作補貼本地學生,明顯是一舉數得的一個多贏結局,為何教育界仍然要執地去跟教統局這虎謀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