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30日

藏富於民 讓港人心想事成

藏富於民 讓港人心想事成

新春祝願當中,「恭喜發財」最直接但卻略嫌世俗;「新年進步」意境好但內容空泛,所以最簡單貼身的莫過於一句「事事順利」。特區高官年初一在禮賓府新春團拜,財政司司長唐英年被記者追問有關減稅的問題,就以一句「心想事成」作回答。若特區政府當真落實減稅,相信這消息會是香港市民在這個佳節中,最感到欣喜的一件事。

去年是香港回歸以來,經濟發展最平穩及健康的一年,特區政府收入亦遠超本來估計。社會上對減稅的期望非常明確,現在政府剩下的顧慮,就是究竟今次的經濟復甦,是否已經實實在在地帶香港走出低谷及欣欣向榮景象會否持續下去。

官員保守看待經濟前景是進步的表現,也比起當年信誓旦旦說,香港會第一個步出亞洲金融風暴的豪情壯語務實得多。一方面,為官者絕對不應高估自己能力,另一方面,官員亦不應低估還富於民,對經濟產生的正面效應。事實上,只要官員看得到還富於民的真正意義,就會明白到所謂擔憂實屬多餘。

社會上每一分一毫資本,究竟應該投放在甚麼範疇,本已是件極度複雜的事,加上還要考慮其他千變萬化因素,政府又怎可能有超凡能力去一一顧及?還富於民的最大好處,就是將資本交還七百萬市民手上,讓全民一起去找出資本最適當用途,亦等於將資本的經濟效率提升至最高水平。

就算官員明白還富於民是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最佳方法,他們仍可能擔心,天然災害等難以預算因素會對香港帶來意外衝擊。事實上,天災對經濟造成的傷害有限。以當年沙士疫潮為例,香港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便重拾升軌。反而政策上的人為失誤,往往帶來更深遠、更嚴重的傷害。

特區的官員要著眼公共財政管理方向,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並非本末倒置地為庫房打算。事實上,戰後香港的財政預算,大多傾向低估收入,原因是政府無法掌握經濟增長速度。在保守預算的原則下,歷代的財政司大多寧願低估收入,竭力避免赤字;有限度抑制政府機構膨脹。保守理財傳統實在有值得讚揚之處。

更重要一點,以往當庫房收入不足,政府只會以減少支出控制規模來對應,增加收入從來都不是首先的考慮。保守理財思維背後,其實亦有了藏富於民的信念。
希望政府踏入新一年,會重拾藏富於民精神。於滅赤在望時落實減稅,讓資源留在社會中,得到最有效使用,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亦為市民創造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