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8日
世貿出了甚麼問題
世貿出了甚麼問題
香港市民不可能在一時三刻間,清楚了解關係錯中複雜的國際貿易協定,要深入淺出討論世貿的是非對錯,最好的方法是大膽假設世上沒有世貿這類組織,看看結局究竟會是怎樣。世貿的前身是始創於一九四七年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簡稱 GATT)。當時一共有二十三個協約國,原則上,關貿總協定是一個多邊的最優惠國待遇安排。簡單點說,若一個國家開放某一類產品市場,有關的貿易條款要對所有協約國同樣有效。
關貿總協定創立時,保護主義的問題要比現在嚴重得多。加上戰後世界局勢仍然處於極度不穩,當時的關稅亦比現在嚴重得多。到一九六七年的甘迺迪回合,才出現首個真正全面削減關稅的協定,而非關稅的貿易壁壘要到一九七九年的東京回合才正式成為議題。毫無疑問,像關貿總協定般的多邊談判,要所有成員國一致達成協議的過程繁複需時亦極長。但是若沒有這種平台去進行談判,國際貿易關係的發展,又會走上怎樣一條路?
貿易壁壘是保護主義的副產品,而保護主義其實和計劃經濟相輔相成。要知道一個國家要對自己國內的經濟進行操控干預,就首先要限制外國貨物的入口,要不然計劃經濟便會出現一大漏洞。二十世紀的兩次大戰,讓不少國家的政府通過戰爭壟斷了不少經濟範疇,因而衍生了各種貿易壁壘。關貿總協定的出現,其實是世界社會走回自由市場的轉捩點。假如沒有這個平台去慢慢削減貿易壁壘,現在應該有更多的國家走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
事實上,保護主義愈濃的國家,政府的干預和福利主義問題亦愈嚴重。自從關貿總協定成立以來,一共進行了八輪會談,協約國數目亦增加到一百二十五個,亦加速了發達國家開放經濟的速度。實質數字反映,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開放程度愈高的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便愈快。到了一九九五年,世貿正式成立,取代運作了四十八年關貿總協定成為國際貿易的談判平台。世貿是一個龐大的官僚體制,由上至下一共有四層架構,加上大大少少的委員會和工作小組,世貿的效率絕對成疑。跟其他所有官僚體制一樣,世貿有擴張的趨勢,甚至染指種種跟貿易無關的議題上。而且世貿在運作上有太多漏洞,讓不少國家偷偷地破壞自由貿易。事實上,有不少支持自由貿易的經濟學者,對世貿的官僚和低效率亦不敢苟同。
香港市民若要批判地看世貿,也不要將之等同自由貿易。事實上,反世貿的組織將自由貿易、貧窮、環境、文化和世貿的問題混為一談,表面上是反世貿但骨子?卻是反對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這種混淆視聽的手法,助長了保護主義和福利思想,亦對解決問題既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