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8日

算一算副學士的胡塗帳

算一算副學士的胡塗帳

回歸之後香港經濟一浪低於一浪,起初政府尚可以外在因素為藉口掩飾種種失誤,可是當亞洲其他地方都已經從金融風暴中重見晴天,香港的經濟仍然萎靡不振,董建華和一眾官員慌不擇路,推出了許多許多假大空,除了數碼港迪士尼,更有尾大不掉的副學士。

九七年之前,香港十五至十九歲的失業率平均不到9%,而就業不足率則在1%左右。可是回歸之後兩年,青年人的失業率便激增至24%,而就業不足率更暴增四倍多。面對這樣的情況,董建華在二○○○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在十年內,讓香港適齡青年接受大專教育的比例,由三成倍增至六成。

董建華的八萬五讓香港人見識到政府破壞經濟的力量,而副學士其實可以算是教育的八萬五。為了沖淡年輕人失業的數據,政府推出副學士。高等教育界一早就將副學士視為香港專上教育的大躍進,就算是對自由市場最不受落的左派學者,對副學士這種長官意志式的政策都抱有極大保留。事實證明了這些觀點都完全正確,副學士政策既沒有提高青少年的就業能力,亦沒有解決香港青少年高失業率的問題。

現時修讀副學士課程的學生有接近三萬人,而每個副學士學位每年的學費平均近四萬港元,單就學費方面的經濟消耗已經高達每年十二億,這還未計算政府對各大專院校的額外資助。對學生而言,修讀副學士課程的學費是一筆極沉重的成本。假設修讀副學士可以將年輕人的薪金提高一成,未計算利息等因素,回本期最少也要十年,而且這個推算已經假設了學生畢業後立即找到一份跟大學生一樣待遇的工作,在未來的日子不亦會失業,所以副學士實際的回本期要比十年長很多很多。

可憐的學生,一心以為可以從副學士打出一條生路,怎料兩三年之後又撞上刺眼的此路不通的標誌,浪費了金錢,更浪費了的光陰,可以問誰追討?副學士跟八萬五一樣,要寫進建華八年的歷史之中,讓日後的香港人記著副學士這筆胡塗帳的教訓。

更根本的問題是,為甚麼香港有學生在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之後,仍然是跟社會的需求脫節?副學士表面上拖延了幾萬學生投身社會求職,但其實沒有解決根本上香港教育的失敗。教育是為學生準備投身社會的一個重要步驟,可是香港教育制度提供了學位,但有沒有真正促進學習?

教育制度的失敗並非學生的錯,懲罰不應落在他們的身上。現在的挑戰,要教統局的官僚面對香港教育制度失敗的現實,從根本著手將香港的中小學制度改革過來,而不是再浪費資源在副學士這種逃避現實的所謂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