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會怎樣看05年的香港
○五年香港發生最重要的兩件事,是董去曾來以及政改爭議。表面看兩件事風馬牛不相及,可是綜觀整個局勢,一個共通的問題是,究竟中央對香港立場是否出現了根本的改變,而香港又會走上一條怎樣的路?
年初傳出中央接受董建華請辭的消息,不少香港人甚至連傳統親北京人士,都對有關傳聞半信半疑。本來在民怨之下讓董建華退下來,確實是可以為香港人紓點氣。因董建華辭職,也引發出對基本法就特首餘下任期的問題。若背後沒有一個迫切的需要,中央政府理應不會希望在這平穩過渡的期間如此節外生枝。
當時董建華餘下的任期只剩下兩年多,香港的經濟亦已經重拾升軌,若董建華真的無心戀棧,大可退居二線只負責些象徵性的工作,政策事宜則由各問責局長自行發揮,也提供一個平台讓有心競逐下一任特首的人好好表現。可是結果,董建華真的退了下來。當時香港人的焦點都集中在曾蔭權身上,也沒有深究董建華退下來的背後含意是甚麼。
事實上,香港對中央的象徵性價值高於一切。香港不但要維持和諧穩定的景象,更重要是向國際社會證明一國兩制的可行性。董建華在第二屆任期中,不論是民望和施政都處處表現得無能為力。這種情況對中央來說不但是一個憂慮,而且在這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時刻,香港絕不能成為一國兩制構想的負累。
所以就算要冒一定政治風險,中央仍決定要以曾蔭權入替董建華。曾蔭權對政府運作的熟悉,而且民望高企,無疑是一個理想的選擇。曾蔭權十月發表首份施政報告,令香港人感覺政府恢復前殖民地時代的管治手腕,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曾蔭權率領全體立法會議員訪粵,更令人憧憬中央跟香港的互信會因此增加。可以說新政府已經初步重建香港人對政府及中央的支持。
可惜這段蜜月期並不長久,政府發表五號報告書之後,香港人知道中央對香港仍然放心不下。事實上,當民主派議員提出要時間表和路線圖,政府代表中央斷然拒絕任何承諾,就可見北京要收緊對香港的掌握。曾蔭權上場亦是加強特區政府對香港控制的一步。
中央要加強對香港的掌控,這方向其實早在董建華辭職前已經露出端倪,將這改變完全歸咎於民主派堅持時間表和路線圖,絕對是膚淺的見解。中央內部有鷹鴿兩派不同的看法,對港澳事務亦有不同主張。從種種跡象分析,北京政治影響只會日趨明顯,香港就算未向大陸同化,亦極有可能走新加坡式的強政。
究竟如何在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中,緊守香港自由和法治的獨特環境,這才是○六年香港策略性發展的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