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2日

世貿錯,還是保護主義錯?

世貿錯,還是保護主義錯?

今次香港的世貿會議,達成共識的機會不大。照現在情況看來,與會者盡其量贊成在明年初重開會談,但到時候究竟會否真正達成最終協議,可能性始終成疑。西雅圖和坎昆兩次會議,不少人都將會議的失敗歸咎於示威者的過激行動,這種說法其實有點不盡不實。世貿多次未能達成共識,示威者的影響微乎其微,其實負責世貿談判的官僚,才是失敗最主要原因。

世貿在日內瓦的總部,一方面就貿易糾紛進行仲裁,另一方面亦是各國負責貿易事務的官僚的談判中心。事實上,一直以來歐美國家都非常懂得利用世貿的仲裁。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往往因為對陌生的法規無知,沒有好好利用這個機製,所以當發達國家以所謂反傾銷的理由徵收懲罰性關稅時,真正受害的出口商只懂啞忍而不會據理力爭。可是世貿的規章實在是過份繁复,對發展中國家的人確實是一個障礙。說到底,這些繁文縟節也是保障主義的殘跡,所以最終的問題是究竟何時才可以真正將保護主義消弭?

世貿的另一個失敗之處,在於負責的官僚對自由貿易根本沒有真正的認同,談判時官僚都執?於要求對手拿出對等條件交換。對這些負責談判的官員,這種討價還價的結果並不重要,他們要的是嚮國民交代,所以就算談判破裂,這些職業官僚仍然是沒有任何政治上的責任。所以自從一九四七年關貿總協定到今天的世貿,談判進展速度一直極之緩慢。如果官僚真正明白開放市場的好處,就不會有這種錙銖必較的思想。

開放市場,其實就是讓國內消費者有更多選擇,這一點理由已經足以支持去打破不合理的貿易壁壘。反對開放市場的保護主義既得利益者,往往辯稱工人和農民的就業要得到保護,堅抗單方面開放市場。工會人士不願放棄保護主義,另一個原因是不願意看見工會的力量被競爭削弱。事實上,發達國家的工會力量不斷下降,其中一個原因是生產基地的遷出。與此同時,工人的失業率並未如工會預言般上升,也打破了工會的謊言。

香港和中國並非在關貿世貿等官僚談判下被迫開放市場,反而是我們因為看到自由貿易的好處而自願地將貿易壁壘降低。工會人士所看不到的,是當經濟進一步發展時的轉型帶來的收入提升。農民到工廠打工,工人轉投服務業,這種經濟轉型,過去在香港出現過,也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出現過,也沒有理由不會在其他更貧困的國家出現,將貧窮的人帶出生天。可是保護主義的謊言肆虐,令到不少人仍然要活在貧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