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會見到學券制的一天嗎?
29年前摘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年已經93歲的一位老人家,至今有一事仍然放心不下,好幾天前還投稿到報章去。這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很多香港人都聽過他的大名,他的名字叫佛利民!而他放心不下的,是下一代的教育!當一個人到了佛利民的境界,追求的不是現世的名利,見他仍然對推動學券制不遺餘力,就可知道這是一件多重要的任務。
簡單一點說,學券制就是讓學生和家長自行選擇學校,學校自行決定教學的方法和內容,然後政府按每間學校的收生數目撥款。這個制度簡單直接有彈性,試問有誰比學生和家長更清楚自己的需要?官僚又怎可能比老師和辦學團體更了解學校文化和教育目標?
可是偏偏在美國,強大的教育官僚,便接受不了競爭,也看不過眼人人有選擇的自由。要知道這些既得利益不但資源豐富,更聘用了職業說客來影響政策制訂。所以雖然學券制的概念已經提出了逾半世紀,到現時為止在美國只有零星落索的個別地區,有限度地推行學券制。你叫佛利民怎放得下心頭大石!
香港官僚自欺欺人
大家還記得被風災摧毀的新奧爾良嗎?早幾天佛利民便投稿到《華爾街日報》,提出既然現在受災地區的兒童流散在美國各地,政府何不提供學券讓這些兒童快快就學,當重建新奧爾良時,學券可繼續下去成為永久性的政策。當然,佛利民更希望見到新奧爾良的學券制能夠成功,引發其他地區爭相仿效。

「政策的目標,是為兒童提供教育,不是學校的建造運作。」(… objective is the education of its children, not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or the running of schools.) 佛利民這句短短的良心呼籲,橫豎看都勝過田北辰的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