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8日

我會見到學券制的一天嗎?


我會見到學券制的一天嗎?

29年前摘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年已經93歲的一位老人家,至今有一事仍然放心不下,好幾天前還投稿到報章去。這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很多香港人都聽過他的大名,他的名字叫佛利民!而他放心不下的,是下一代的教育!當一個人到了佛利民的境界,追求的不是現世的名利,見他仍然對推動學券制不遺餘力,就可知道這是一件多重要的任務。

簡單一點說,學券制就是讓學生和家長自行選擇學校,學校自行決定教學的方法和內容,然後政府按每間學校的收生數目撥款。這個制度簡單直接有彈性,試問有誰比學生和家長更清楚自己的需要?官僚又怎可能比老師和辦學團體更了解學校文化和教育目標?

可是偏偏在美國,強大的教育官僚,便接受不了競爭,也看不過眼人人有選擇的自由。要知道這些既得利益不但資源豐富,更聘用了職業說客來影響政策制訂。所以雖然學券制的概念已經提出了逾半世紀,到現時為止在美國只有零星落索的個別地區,有限度地推行學券制。你叫佛利民怎放得下心頭大石!

香港官僚自欺欺人

大家還記得被風災摧毀的新奧爾良嗎?早幾天佛利民便投稿到《華爾街日報》,提出既然現在受災地區的兒童流散在美國各地,政府何不提供學券讓這些兒童快快就學,當重建新奧爾良時,學券可繼續下去成為永久性的政策。當然,佛利民更希望見到新奧爾良的學券制能夠成功,引發其他地區爭相仿效。

學券制的概念,據說連現任特首曾蔭權都十分受落。可是香港負責教育的官僚,卻好像完全不知道有人提出過學券制。差不多在佛利民文章刊登的同一天,教統會發表了一份由田北辰領導編製的中一派位及教學語言的報告書,洋洋150多頁,其實總結就是︰「官僚決定了母語教學是最好的,學生也應該隨機地派往居住地區的學校。」

「政策的目標,是為兒童提供教育,不是學校的建造運作。」(… objective is the education of its children, not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or the running of schools.) 佛利民這句短短的良心呼籲,橫豎看都勝過田北辰的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