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4日

多哈發展議程遙不可及

多哈發展議程遙不可及

在香港舉行的世貿部長級會議,本來的目標是落實二○○一年提出的多哈發展議程。若根據最初的計劃,多哈議程早在去年便應該得到落實,可是歐美既得利益者的阻撓,結果便將達成協議的限期定在今年的香港會議,現在看來最快要到明年才有可能得到共識。

今次世貿會議一項比較激烈的爭拗,主要圍繞農業貿易的問題。發達國家的農業補貼,就算從富裕國家人民的角度看仍是荒謬絕倫。以歐洲的農業補貼為例,一九六○年推出沿用至今的歐洲共同農業政策,每年耗費四百億歐羅,佔歐盟總開支逾四成,可是受助的農民其實只不過是歐洲總勞動人口的2%,而且當中八成的補貼其實是由最富裕的兩成企業式農業機構和地主所領取。

在法國,平均每個農民稅前收入的九成是補貼。在文化和政治上,農業亦扮演?非常關鍵的地位,甚至有不少法國人視農業為國民身份認同的一部份。打從戴高樂年代起,法國人便錯誤地相信,一個強大的國家必須有強大的農業作後盾。事實上,法國的農業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7%,而且從事農業的人口亦在不斷縮減,可見其實在如此豐厚的補貼之下,沒有競爭力的仍然會被淘汰,只不過在速度上被人為地拖延。

至於對發展中國家,雖然發達國家的補貼令到貧農難以競爭,可是打破關稅的貿易壁壘,才是對農業出口得益最大,也是對經濟效益最高的方案。可是反世貿組織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偏偏將重點放在取締農產品補貼上面,卻不對削減關稅方面有積極訴求,由此可見這些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亦深知道,就算歐美停止對農產品作出補貼,貧窮的農民亦不會有能力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建立關稅的貿易壁壘,不但可以滿足國內既得利益者的政治訴求,而且關稅亦是政府收入的一大來源,所以反對世貿的組織和貧窮國家,建立自己的貿易壁壘才是最終目標。但要這些貿易壁壘發揮最大效用,首先要將外國入口農產品的成本提高,亦解釋了為甚麼各方人馬在農業補貼問題上大費周章。

多哈發展議程原意是透過開放市場,改善貧窮國家的境況並穩定國際局勢。可是與會的貿易談判代表,根本不是抱著促進自由貿易的原則來討論問題,加上既得利益政治的影響,多哈發展議程的崇高理想看來是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