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3日

走出巴別塔的陷阱

走出巴別塔的陷阱

舊約聖經故事中,遠古時候的人都說同一種語言,而且關係和睦。有人提出要合力興建一座高聳入雲,可以直達神界的巴別塔(the Tower of Babel),既可以顯揚人的偉大,亦也可以發揮團結力量,免得眾人流散各地。神見到建造中的巴別塔,認為人的本質狂傲自大,聯合成單一民族日後便會為所欲為了,所以神便擾亂了人語言。人失去了共同的語言,便無法溝通合作,惟有停止巴別塔的建造,將人類團結一統的夢想亦就此落空。

七十八歲長者的一個簡單問題︰「告訴我,我會看見普選的一天嗎?」,12.4的大遊行,市民的訊息亦非常簡單,既沒有要甚麼人下台,亦沒有其他訴求,所有人只希望可以確實知道哪一天香港才有普選。民眾統一的用語,是所有抗拒香港民主發展的既得利益者都不願意見到的事實,而民眾的團結一致亦曾經令到政府作出修修補補的所謂讓步。民主派的敗筆,在於沒有好好把握12.4之後的機會,提出確實有內容的方案讓公眾去思考,反而被動地等待政府讓步。

結果特區政府利用空泛的概念來混淆視聽,讓分化社會之目的得逞。特區政府就像巴別塔故事內的神,以扭曲手法解釋民主,擾亂了公眾的理解。究竟政策發展是否合乎「循序漸進」的要求?權力的組成究竟是否屬於「均衡參與」?這些主觀的問題就算辯論永遠繼續下去,也沒有可能找出標準去衡量。特區政府拋出這些語焉不詳的虛幻概念,目的就是要香港社會永遠無法就民主制度達成共識。

香港的民主進程,不會因為政改議案被否決便原地踏步,可是若社會繼續糾纏就「循序漸進」和「均衡參與」這兩個無意義的語言陷阱,香港人見到普選的一天便真正遙遙無期。語言陷阱的框架下,策發會注定不可能為香港的民主未來有任何貢獻。事實上,三十席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席的傾銷作用和行政機關從制度上壟斷政策制訂,才是香港民主政制進程的兩座大山。今次的政改辯論,最低限度喚醒了香港人對民主發展問題的關注,也為進一步推展公眾的民主教育奠下了基礎。民主派現在的最大任務,是要積極地向公眾揭示這兩個扭曲的制度產生的流弊,讓社會明白民主制度的價值何在,爭取民主發展才可能獲得成功。

建立一個民主社會,比建立一座巴別塔要難何止千萬倍?若民主派跟保皇黨一般見識,停留在黑幫那種「鬥人多」對敵心態,是沒有可能將大多數香港人的力量,匯聚成一股團結的爭取民主力量。現在要的不是感情用事的民意,而是公眾對民主制度的理性認識。

註︰ 民建聯也好、民主派也好,當中太多街坊保長的心態跟黑社會份子沒有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