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6日

官僚是香港教育的死結

官僚是香港教育的死結

任何一個發展社會,對教育的投入只會多不會少,甚至連自由經濟支持者如佛利民都不會反對政府以公帑辦學。究竟教育上的資源怎樣分配,才會得到最大的效益呢?香港的教育資源,無論以甚麼方法去衡量,在官僚的制度下,是浪費多於貢獻。

綜觀教統局昨天發布的《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公眾仍然屬意英語教學。香港仍然有精英中學以英語教學,而教統局亦沒有計劃將這些高人一等的中學轉為母語教學,也凸顯了教統局在母語教學上立場矛盾。不切實際亦不公道的長官意志,結果不但標籤了學校和學生,也為老師造成壓力。事實上,有不少被迫轉成母語教學的中學一直想轉回英語教學,為甚麼官僚堅決認為學生老師和家長都是錯?人為的階級創造,對香港又有甚麼正面功用呢?

香港的教育最不公道之處是派位制度。派位,本身已經是一個充滿計劃經濟味道的思維。隨機性的派位公道嗎?每年都有成績優良的學生犧牲於隨機性的派位,家長又無能力為子女討回公道,結果年復一年地為家長和學生製造不必要的痛苦。若有一天政府將教育官僚的晉升機會加入了隨機性,讓表現參差的都同樣可以升官發財,他們會有甚麼反應?如果負責教育的高官和精英,都願意將自己的子女送到香港的學校,香港人可能還會氣順一點。

雖然教育官僚口口聲聲說不要標籤效應,所以建議長遠要取消組別制度。這樣做就等於將學生之間的差別消弭?還是官僚在逃避香港教育制度失敗的現實!無論是學生家長,抑或是老師和辦學組織,對這個教育制度的不滿已經到達了危險的水平。

官僚可以繼續自欺欺人,再推幾個沒有意義的所謂改革,可是香港不少有能力送子女到外國留學的父母,已經認真考慮將下一代送到外國;亦有不少高學歷的專業人士,亦為了子女的教育而考慮移民他方,香港如果因教育的失敗而令人才流失,這種結局又是不是香港人的悲哀呢?究竟香港人是不是要為了教育制度內的官僚,而趕走了人才,扼殺了未來呢?

學券制的概念已經推出了逾半個世紀,在不少地方行之有效,官僚視若無睹是因為推行學券制也等於宣布了過去二十多年的所謂教育改革是多餘。問題是,官僚為甚麼可以自大到,認為他們比學生和家長更了解自己的求學目標,比老師和辦學團體更清楚明白教育的路向!

註︰下一代的精英,都要放洋留學。究竟,最大的得益者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