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3日

韓國米農值得同情嗎?

韓國米農值得同情嗎?

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是亞洲的泰國,產量幾乎是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美國和印度的總和。同樣面對歐美的補貼,為甚麼韓國的米農會苦不堪言,可是泰國的米農卻可以成功以小博大,在國際稻米市場和美國一決高下?
泰國的稻米出口可以冠絕全球,其實只不過是一個經濟現實,亦不是甚麼非常值得了不起的成就。泰國的氣候比南韓更適合種植稻米,而且泰國有六成人口仍然以農業維生,即三千九百多萬人,這個數字差不多是南韓務農人口的21倍。估計韓國只有40萬農民從事稻米生產,佔總勞動人口的1%左右。

數據指出,韓國在自由貿易的得益,比泰國的要高得多了。韓國人均產值22620美元,而泰國平均產值卻只得8100美元;韓國約有4%的人活在貧窮線下,泰國卻約有10%的人活在貧窮線下;2004年韓國出口總值1440億美元,貿易順差280億美元,泰國的出口總值879億美元,貿易順差71億美元。 事實上,經濟結構上比例愈?重漁農礦林等第一產業,通常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愈難再突破。韓國的農業比例下降,其實只不過是經濟進步的一個必然的現象。 當然不是說韓國從事稻米的生產農民人數不多,韓國農民面對的挑戰就不用關心,但世界上有更多的人需要我們的同情。

根據1994年關貿烏拉圭回合的協定,協約國要在1997年開放漁農業入口,自此韓國政府一直以非關稅的貿易壁壘阻止稻米入口,國際社會亦一直要求韓國真正開放市場。南韓的國會剛在11月通過了議案,將稻米配額由4%提升至7.96%,而當中只有30%的入口稻米是可以直接售予消費者。此舉將開放市場的時間推遲10 年。在1997年之前,南韓國內的稻米價錢是國際市場的4倍。試問為了40萬米農的既得利益,而要求4800萬的消費者同時「捱貴米」,這種安排算公平貿易嗎?

國際的稻米貿易主要是區域性的關係,換言之歐美等富裕國家的出口甚少賣到亞洲,韓國面對的競爭主要是來自區內的對手,而這些亞洲國家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嚴重補貼農業。事實上,南韓的貿易壁壘,等於在剝削像泰國、印度和越南等窮國家的農民收入,站在國際人道立場上亦絕對說不通。

關心韓國米農境況的同時,也要同情那192萬活在貧窮線下但「捱貴米」的韓國人,以及亞洲區內靠稻米出口為生國家中數以億計的貧窮人口。